“人工智能与创新发展”分论坛嘉宾深入求解善治之道:善用人工智能,增强全球合作内驱力
▲在昨天举行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之“人工智能与创新发展”分论坛,国际政产学研界嘉宾通过演讲和圆桌互动,就“人工智能的‘善治之道’”深入求解。 新华社记者 殷刚摄
人工智能(AI)作为一项革命性技术,其影响力已超越技术层面,成为全球热点话题。在昨天举行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人工智能与创新发展”分论坛,国际政产学研界嘉宾通过演讲和圆桌互动,就“人工智能的‘善治之道’”深入求解。
正如一位嘉宾所言:“AI有可能成为人类新的‘火’,但正如火是好的仆人、却是坏的主人,只有那些懂得扬长避短的人,才能在数字时代生存下去。”
作为一股颠覆性力量的AI
AI的重要性和颠覆性已没有争议。第一位登上讲台的塞浦路斯议长西卢里斯说,论坛选择这一话题“正当其时,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他说,AI是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推动力,它为治愈不治之症带来希望,为我们带来更准确的天气预报,为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
把AI比喻成“火”的,是斯洛伐克副总理莱希。虽然挑战犹在,但他对于AI时代依然充满期待,“全球都处于新技术快速崛起的氛围中,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未来”。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皮萨里德斯说,人工智能如果被正确使用,那么它势必会成为与蒸汽机、电同一个能级的技术。众所周知,蒸汽机和电,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石,深刻塑造了人类现代社会的模样。对国家的腾飞而言,AI至关重要。亚美尼亚副总理阿维尼扬说,发展AI,其资本密集度要求远远低于其他主要的科学技术,特别适合小国通过有限的资源实现科技赶超。
对企业和个人,AI的价值也显而易见。阿斯利康全球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苏博科说,二十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耗费几十亿美元和十多年时间,终于解码了“生命天书”;然而,在AI的帮助下,这个过程如今只需要几百美元和几个小时。特斯拉公司董事会主席罗宾·德霍姆则透露,根据他们最新发布的统计,自动驾驶汽车比人工司机要安全八倍:“因为AI不会瞌睡、也不会犯低级错误。”
好技术应是普惠的、包容的
在带来巨大价值的同时,AI可能潜藏的风险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事实上,与其说AI蕴含的是“风险”,不如换一个词——“变数”。作为一股巨大的颠覆性力量,AI也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让许多人心存疑虑。
首先是它对就业的影响。乐观的莱希也承认,AI在未来可能会取代各种工作,不止是体力劳动,也包括审计师、会计师、文员等白领职业,甚至是政治家。他说,发达经济体近一半人的工作,都可能被替代。
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秘书长基图依特别在意AI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他认为,好技术应是普惠的、包容的。但目前,许多低收入家庭和偏远地区人群并没有参与到AI发展中,“对于这些‘被落下的人’,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另一大挑战,在于对AI的监管,特别是数据隐私的保护,不同利益主体的立场互相冲撞。作为经济学家,皮萨里德斯看到的是一种割裂——消费者觉得,与欧洲企业合作很放心;但反过来,企业觉得欧洲的数据保护政策太严厉了。阿斯利康的苏博科更直截了当地警告,过度监管可能扼杀创新。他用该公司正推进的一个哮喘预警项目为例说,通过搜集病人的数据,AI可以在其发病前就发出预警,从而挽救生命。“如果隐私法律不允许我们这么做,那么,科技就无法造福人类。”
说到AI投下的阴影,最内核,也是最难以言说的,在于AI对人类智慧与尊严的挑战。皮萨里德斯引述一位顶尖数学家的话说,五十到一百年后,所有数学难题都可以让AI轻松证明,这会导致数学家的消失。假使屹立于人类智慧皇冠上的数学家都难以自处,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凭借创造力守住人的底线
守住人类尊严的底线——这是西卢里斯议长为AI监管设定的底线。对于这个目标,企业家的态度相对乐观。
乐高集团首席执行官倪志伟的信心来自于“创造力”,在他看来,创造力可能是人工智能最后才能学会的,或者,“永远都不会”。
基图依说,人类的创造力不仅在于发展新技术,更在于会不断改变商业逻辑,创造新的价值。比如,AI在未来或许能预测消费者想买什么,但只有人,才会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也就是在消费者下单前,就把商品送到家门口。“如果AI的预测准确率达到95%,那意味着消费者只有5%的可能性拒收。”
苏博科说,AI和人的差距还在于判断力。他举例说,虽然AI比医生更擅长读取X光片和病理切片,但最终诊断以及选择何种疗法的决定还要由医生来做,“人工智能距离拥有这种判断力还差得很远。”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的观点和苏博科类似,他认为AI适合扮演医生的助手,“具有自我创意、能自我修改的程序,现在还非常遥远”。
为了强化“创造力”,为了更好应对AI对就业的挑战,许多嘉宾都谈到了教育。倪志伟说,现在这一代孩子,长大后或许不需要学开车,也不用掌握外语。可以说,或许2/3的孩子,他们未来要从事的工作,都是今天所不存在的,“因此,教育就要让孩子掌握尽可能多的技能。要学会协作,学会创造。”
皮萨里德斯的观点与倪志伟很接近,他提醒说,不要让学生过早进入一个“狭窄的专业通道”,而是要培养他们全方位的能力。
AI时代的全球化未来
全球化是中国以及进博会高举的旗帜。在这场围绕AI的高水平讨论中,各界嘉宾都强调了国际合作对于“AI善治”的价值。不仅如此,大家都认为,随着AI的应用,全球合作的内驱力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强了。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稻葵说,当今时代,继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土地、无形资产、知识等要素之后,数据将成为经济活动新的“输入量”。如果能让美国、中国乃至非洲在一起分享数据,那么,各国就能将数据真正整合成为更有质量的“大数据资产”,并能携手打造出全球性的数据经济基础设施体系。
对于目前全球科技合作中存在的“逆风”,旷视科技首席执行官印奇认为,这应该只是“短期因素”。他说,AI圈的新一代人,理念非常开放;而更重要的是,单靠一个国家、一个公司,没有办法充分推动AI进步,而是必须要借助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为形成有效监管,全世界也需要在为AI“划红线”时保持一致。莱希和德霍姆在发言中不约而同地建议,各国应通过有效合作,为AI设计出全球性的监管框架和标准。
在描画AI时代全球合作的未来时,卢森堡副首相施耐德提出的目标特别让人期待。他说,欧盟正在推动“数据驱动经济”以及“欧亚互联互通”的计划,这背后体现了欧洲一种强烈的信念,“这块从上海开始,一直延伸到大西洋的单一陆地,一定会成为21世纪的超级大陆。”
作者:张懿
编辑:施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