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条“克隆鱼”之父也是热血青年:冲封锁、躲特务,不顾老师挽留坚持回国,“我要把中国生物发展起来”

2019-11-12信息快讯网

世界第一条“克隆鱼”之父也是热血青年:冲封锁、躲特务,不顾老师挽留坚持回国,“我要把中国生物发展起来”-信息快讯网

亲历旧社会的破败,立下科学救国志向,冲封锁、躲特务,不顾美国导师挽留坚持回国;战争时,条件简陋没有实验器材就土法上马;解放后,开创超越时代的前沿领域,即使饱受质疑仍坚持创新……与多利羊比肩的“克隆鱼”之父说:“一定要争气,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也能办得到。”

世界第一条“克隆鱼”之父也是热血青年:冲封锁、躲特务,不顾老师挽留坚持回国,“我要把中国生物发展起来”-信息快讯网

今天下午,我国“克隆先驱”、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之子童时中,回到了父母的母校——复旦大学,82岁高龄仍精神矍铄,为青年学子讲述父亲“思想要奔放,工作要严密”的一生,而这又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什么?

为什么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之际,我们要追忆老一辈科学家?

童时中说:“目前,在世界上,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和科学发展息息相关。发达国家在许多科学领域针对我国设下封锁,包括禁止学者正常的学术交流等。今天 ,中华民族仍然在最危险的时候,我们的国歌唱起来仍然很有意义。我儿时生活在破败的旧社会,当时在青岛,美军张扬跋扈的样子记忆犹新。所以,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唱国歌的时候好好想一想。”

世界第一条“克隆鱼”之父也是热血青年:冲封锁、躲特务,不顾老师挽留坚持回国,“我要把中国生物发展起来”-信息快讯网

冲破封锁迎来解放,“我要把中国生物发展起来”

小学课文里,就讲过童第周在外国实验室留学时,第一个成功剥离青蛙卵卵膜,做到了教授都多年未能完成的事。从此,不仅看不起瘦小中国留学生的美国同学对他另眼相看,也因此受到教授的青睐。这件事激励了童第周,留学期间,他发表了一批学术成果并获得博士学位,给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博士留下了深刻印象。完成博士学业后,导师说: “你留下来可以继续做博士后研究”,但他谢绝了老师的挽留,“我要把所学带回祖国,把中国生物发展起来。”

看似内向寡言的瘦小身躯里, 一颗火热的爱国心早已立下科学报国的志向。 “‘五卅’惨案发生后,我父亲和母亲当时不约而同地参加了抗议游行。”童时中说,父亲读书时,就受进步思想熏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想争口气”,遂决定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世界第一条“克隆鱼”之父也是热血青年:冲封锁、躲特务,不顾老师挽留坚持回国,“我要把中国生物发展起来”-信息快讯网

“要救中国没有科学不行,光有科学也不行。”作为科学家,童第周没有忘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一直与国民党的腐败政治作斗争,因此生活充满波折和风险。他也曾与三青团面对面较量;他支持“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参与营救学生;更曾用邮寄英文报纸的方式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

解放前夕,童第周克服种种阻力,冒险回国迎接解放,面对特务和间谍的威胁,他化名乘船回到祖国,“中国有希望了,我得赶回国去,用科学知识为祖国服务。”

童时中回忆当时的情况道:“我父亲回来的那几天,有些老师在码头上接他,弄得我们也很紧张。”

当时,童第周与58位院士联合反对赴台,“坚决不去台,留在大陆迎接解放。”他还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护校斗争,并劝说同事一起留下,故而保存了完整的山东大学生物学系。

世界第一条“克隆鱼”之父也是热血青年:冲封锁、躲特务,不顾老师挽留坚持回国,“我要把中国生物发展起来”-信息快讯网

▲童第周、叶毓芬夫妇

崎岖的科研路上下求索,“思想要奔放,工作要严密”

童第周喜欢想象,在家乡的时候。门前有条小溪,抓到螃蟹剥开看看,肚子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对生命现象充满好奇和疑问。带着生物是怎样生殖、繁衍下来的疑问,促使他走上了胚胎研究的道理。

童时中说:“我父亲曾半夜跑到老师家敲门提问,生命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老师告诉他这属于胚胎学的范畴。”后来,童第周就成为了实验胚胎学奠基人。此后,他的研究始终居于国际前列水平。童第周不甘落后:“我不要跟在别人的后面,要做就做最先进的研究”。

世界第一条“克隆鱼”之父也是热血青年:冲封锁、躲特务,不顾老师挽留坚持回国,“我要把中国生物发展起来”-信息快讯网

抗战时期,童第周随着山东大学到处迁徙,从没有停止过研究工作。“父亲带着家里四个孩子,从家乡往安庆的学校赶。雇了个挑夫,一个篓子坐着我,另一个篓子放行李。”童时中儿时和父母辗转各地,当时,好几个大学迁到了重庆,“父亲的学校借了一个很大的寺庙作为校舍,而生物系连显微镜都没有,研究工作进行不下去了。有一天,父亲在杂货店里看到显微镜,要价六万大洋,和学校申请却没有经费,他不惜向亲朋好友借债买了下来,欠款十年,直到解放后,在国家的帮助下才还清。”

有一次,英国著名生化学家李约瑟来访,问他你的实验室呢?童第周带他参观了只有日光、煤油灯的破庙, 一台举债买来的显微镜、两个养着金鱼的大水缸,就是全部了。

没有科研设备和材料,就想土法上马。两大口水缸养实验金鱼;自制实验器材,抽拉玻璃丝做载玻片。李约瑟感到不可思议,称之为奇迹。因为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童第周仍然写出了好几篇水平很高的论文。

对于“为什么不到国外条件好的实验室去?”的疑问,童第周说:我是中国人嘛”。李约瑟很感慨,后来在美国访问时,特别童第周和汤佩松二位教授,没有因战争而停止科研。为了降温的需要,派人上山去取天然冰。

1956年,童第周提出,遗传与细胞质、细胞核都有关系,细胞质的作用也很大。挑战摩根学说,并补充和完善了摩根学说,对遗传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国内对此的质疑持续了50年,而童第周一辈子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

作为克隆先驱,开创了异种核移植的先河。第一条体细胞“体细胞”克隆鱼”和多利羊,并列成为20世纪重大科研成果之一。

1973年,童第周完成了肿瘤杂交细胞的抗癌技术研究。而单克隆抗体技术获得了1984年诺贝尔医学奖。

而童第周

世界第一条“克隆鱼”之父也是热血青年:冲封锁、躲特务,不顾老师挽留坚持回国,“我要把中国生物发展起来”-信息快讯网

▲前排左二为童第周

从偏僻穷山沟走向世界,耕读传家更以身作则

“我的老家叫童家岙,四面环山、出门要翻山,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出来过”,“乡风却很向学,田家有子皆习书”。童时中说,“父亲将爷爷写的“滴水穿石”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从小心细的童第周看到乡下屋檐下,有排列整齐、均匀的孔,就问爷爷,爷爷告诉他,这不是人为啄出来的,而是雨水常年留下的痕迹。人读书学习也是这个道理。后来,每当想放弃的时候,童第周就想起父亲的话。

童第周14岁时就成为了家乡私塾的“小先生”,后来受兄长资助读了免费的宁波师范。童第周心比天高, 才读了一年买就想去名校效实中学。教材和授课都是英文,一天下来什么也听不懂的童第周以倒数第一名,跳级考入三年级当插班生。为了不留级,晚上别人都熄灯了,还在路灯下学习,起得也比大家都早。

“父亲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从小给我们讲诸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故事。他喜欢哼唱古典诗词,也写过一些古体诗。喜欢欣赏京剧,并放声跟着唱片演唱。”童时中说,“在青岛时每个星期天,他都和母亲带领我们几个孩子干活,女孩子为全家大扫除,男孩子则要做煤球,还带着我们开发荒地种菜。”

世界第一条“克隆鱼”之父也是热血青年:冲封锁、躲特务,不顾老师挽留坚持回国,“我要把中国生物发展起来”-信息快讯网

1979年3月6日,在杭州浙江科学大会上为浙江省2000多名科技、教育和卫生领域的科研人员做报告时,过度劳累的童第周心脏病发作,晕倒在讲台上;同年3月30日,于北京病逝。

童时中回忆说,在父亲的追悼会上,一位陌生的老人来深深地三鞠躬,他是我父亲合作养鱼的渔工,一生未婚孤老,父亲一直很关心他,生病时资助他渡过难关,所以老渔工特别感谢他。父亲一生平易近人、友善待人、交游广阔,为我们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童第周曾写诗云:“我亦枯木遇春风,意气飞扬与众同。誓将余生报祖国,共为科学攀高峰”。

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场接力跑中,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青年学子承继前辈科学家的爱国心、报国志,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作者:储舒婷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抗纹枯病基因,为作物抗纹枯病提供标靶
耿爽:中方将对《必须终止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商业和金融封锁》决议投赞成票
外交部驳“中国对英国大学施加影响力”:无中生有,搬弄是非
进博会吸引众多国家和企业,专家告诉你,中国吸引力在哪里,上海的吸引力在哪里!
新华网评:“进博时刻”呈现更加开放的中国
瞿秋白用过的这款表,首展进博会并亮出“中国红”
见过乒乓桌上踢足球吗!进博会上匈牙利国家馆把这项新运动带来了中国这个乒乓大国……
阳光照耀奋飞的航程——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关心人民空军建设发展纪实
当僧伽罗舞遇上昆曲,一起来领略“四叶草”中央广场舞台的风情万种!70秒看进博会(38)
全球首个唯一对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制剂上市,患者用药援助计划已启动
进博会彰显国际物流新机遇 ,这些大咖共商“多式联运助推全球贸易发展”……
视频 | 践行嘱托一年间: 长三角健康“朋友圈”越做越大,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做加法”
“三横”、“一竖”探索创立新型发展“王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进入了全面施工期
郭万超:坚定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
无人收割机在崇明5G农场跑起来了
跨国生物科技集团慕森聚力中国市场,积极参与进博会
银屑病掀开生物制剂治疗“元年”,缓解率大幅提升!礼来新药“桃子”进博会首秀
“琥珀虾”亮相!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琥珀中发现水生生物真虾
进博·视野|瞿秋白曾典当这怀表作为党的革命经费,记录下中国近代崛起的神仙表款亮相进博会一起来了解下?
进博·图集 | 心动时分:“你笑起来真好看!”
不能把生物医药产业建立在别人的地基上 不能到别人卡脖子的时候才醒悟
“环保少女”亮相旧金山市中心俯视路人,但“看起来更像普京”
昨天没有“脱单”的你,今天不如看看阿里巴巴全球诸神之战创客大赛?
拥抱乡土记忆、寻访红色地标,叶辛说作家要善于“沉下去”
刺陶“一枪成名”,他正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活动史
聚焦高访 | 希腊积极参与“16+1”机制,进一步深化中国中东欧合作,推动中欧关系新发展
习主席时隔5年再赴巴西!一起来了解这三本书的故事
罗伯特·威尔逊创作首部“丝路”题材戏剧《不可能的黑郁金香》,“我们才开始了解中国”
智运会|中国围棋缘何遭遇“少儿热,职业冷”的冰火两重天
中国工程院院长:把好院士“入口关”,力戒圈子文化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勇挑重担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大发展 拥抱创业新天地
虹桥新蓝图凸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
2019张江人力资源发展论坛成功举办,张江科创企业加入“上海市企业HR联盟”
“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的”……这种尴尬戳痛了多少个家庭?
马来西亚最后一头苏门答腊犀牛死亡,全球仅剩不到100头,生物灭绝就在眼前!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