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90%中国爸妈为孩子焦虑?但别把童书窄化为“速成指南”
上海国际童书展现场(叶辰亮 摄)
“孩动力”驱动的童书“黄金时代”,日益繁多的书目渐欲迷人眼。买什么书,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却成为越来越困扰家长的难题。童书市场如此庞大,无数个中国家庭“买买买”能否缓解焦虑感?今天上海国际童书展开幕,当当联合艾瑞咨询发布《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焦虑——2019成长焦虑白皮书》,帮助让家长们重新认识自己,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艾瑞用户调研数据显示:91.5%的父母对孩子各方面问题感到焦虑,但同时“让父母感到生活充实而有意义”的因素中,“孩子”以85.2%的占比高居榜首。“有孩子以后生活更充实了,事情更多以后,责任感也更多一些,我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
在焦虑因素中,父母对孩子自控力的焦虑感高达81.5%,是在孩子心理/情绪管理方面,父母最普遍关注的。近80%家长表示,孩子课业成绩也让他们焦虑,排名最后的两项——性教育和美学教育,成为育儿的“塌陷区”。
调查显示,61.5%的家长在孩子身上每天花费2小时以上时间,陪孩子聊天、外出游玩或阅读绘本是最常见的陪伴方式。光是2019年在当当平台购书的用户中,42.2%父母购买孩子相关的书籍11本及以上;49.4%家长为孩子购买科普/百科类图书,其次有48.5%的人为自己选购亲子家庭类书籍;风靡全球的《神奇校车》勇夺书籍TOP榜第一,成为父母们的购书首选。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童书科普畅销书,《神奇校车》上市10年销售4000万册。
从报告中不难发现,选购阅读童书,成为不少家长缓解焦虑的途径之一。但有资深出版人提出,要警惕过剩的焦虑感遮蔽童趣,仅仅把童书当成“速成指南”无疑窄化了阅读的乐趣与价值。
对很多孩子们来说,图画书是快乐的读物。童书不是教科书,也不是习题集,过于急功近利式的单一心态,往往容易“毁”了一本好书的审美与想象空间。正如童书推广人、作家阿甲所说:越是优秀的图画书,你越是无法具体定义它的用处,而且越是用一种无用的心态去和孩子分享,可能它的用处就越大。图画书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能够帮助你的孩子爱上阅读,而这种爱是学习过程中,除了理解阅读之外,能够学习爱本身,这是一种大爱,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爱世界。
有学者观察到,一些家长更关心从书架取下的童书,是不是“高效”解决孩子的相应需求,或能否快速提高孩子的某一项学习或生活能力;有的书干脆在腰封上醒目标明此书“功效”,比如解决孩子饮食、睡眠障碍,或是达到口出成章、社交培养等目标。的确,阅读有它实用的一面,譬如帮助认字、教会生活本领和科学常识等。但区别于成人,童书有着游戏性和模仿性。如果只关注童书是否“高效”灌输知识点,往往容易忽略阅读一则故事、一段美文、一幅插图给孩子带来的感受,而这或许对性格养成更有影响。
许多看似“不解决问题”的童书,其中却有一条“秘密通道”,帮助找到童趣世界的入口。比如“小狗跳跳人际交往绘本”,充分运用角色扮演的戏剧感,从儿童的心理规律出发,以陪伴式图文让小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触真善美。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而游戏之于儿童,是与生俱来的本性,也是促进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他们乐于也擅于在游戏中培育发展思维力、想象力和记忆力。
高质量的陪伴阅读,并不拒绝孩子的“走神”或看似离题的童言拙语。家长与孩子共读时,可以尝试用玩游戏的方式分饰书中角色,在情节演绎中熟读揣摩文本,夸张搞怪些也无伤大雅,更高级点的,围绕某一观点展开辩论,这种家庭阅读分享方式,会带来孩子成长的惊喜。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