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拼创意嘉年华!2019年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落幕,作品数量创新高
2019年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昨天在上海建桥学院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在最终入围比赛的99组作品中,评选出一等奖作品10件、二等奖作品20件、三等奖作品20件。本届比赛还评选出现场最佳人气奖、网络最佳人气奖各10件。
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迄今已举办十三届,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服务。大赛举办以来,其规模及影响力不断扩大。
上海市创造学会副会长曾小清介绍,本次大赛的参赛高校包括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20所高校在内,参赛选手逾500人。今年的活动还首次由民办高校承办,这也表明,该赛事正逐步为不同层级、类别的高校搭建起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平台。今年,大赛参赛作品数量不仅创下新高,作品水平也有所提升。
大赛首次采用网络评选环节,参与评选“最佳网络人气奖”的人次逾371万,累计投票达68万余票,社会参与度进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大赛举办以来,参赛作品类别已经从最初的机械电子类拓展到土木交通与环境类、创意设计类。其中,不少历年参赛作品,如新型移动式护栏及其自动化控制研究、列车综合换乘系统的优化与实现等作品,都已经在工程实施以及社会运营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对‘创造杯’优秀作品的考察,一方面是聚焦选手在项目中对创新点的挖掘,项目成果应当具备新颖性,或应用了先进理论和技术。另一方面,作品也应当具有实用性或具备潜在市场前景。”担任此次大赛评选专家的章学来教授表示,本届“创造杯”中,多数参与选手在设计项目时均能站在“用户立场”,从实际应用角度,挖掘项目的创新创造的亮点。
在最“传统”的机械电子类作品中,参赛者从日常生活获特殊场景获得自己的“创新灵感”。比如,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分类垃圾箱,采用云智能垃圾分类整体解决方案,利用物联网、互联网融合技术,实现垃圾投放的有源可溯。通过二维码、GPS、IC卡技术,建立一户一码实名制,通过智能技术手段实施垃圾分类投放、回收,使垃圾做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同时,对投递的行为进行身份核实与信用评估,推进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的积极性。
上海建桥学院的复杂空间作业体感机械臂,则可以在运用于地质勘探、塌方空间救援补给任务中。通过运用体感技术控制机械臂,摄像头可作为信息传到的载体,应用在人无法作业的封闭空间和特种环境。14个自由度的机械手臂,可模拟人手的复杂动作,全方位无死角完成特种作业。甚至,使用者可以在实验室远程操控目标,而操作方式极为简单,只需要操作人员佩戴臂袖即可开始控制。
在土木交通与环境类作品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青程碳源—用于设施农业的分布式二氧化碳绿色捕获装置,解决了传统农业中二氧化碳施肥法的问题。通过分布式装置,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直接捕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提高温室大棚碳肥含量,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同时也为二氧化碳减排提供了新思路,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创意设计类作品中,上海健康医学院基于纳米磁性免疫层析技术的HPV快速检测试纸条则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宫颈癌发病率和致死率逐年上升。作为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的疾病,宫颈癌可以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得以有效控制。团队研发了一款使用超顺磁性纳米微球为标记物,制备免疫磁珠作为检测探针用于构建磁性免疫层析检测的试纸条,开发出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操作简便、成本低的快速宫颈癌早期诊断方法。与常规检测方法相比,操作简单,快速,检测成本也大大下降。初步实现了对引起宫颈癌的高危HPV16型病毒抗体的快速、简便、准确检测。
“在参赛过程中,通过解决意料不到的各种问题,能够对选手的综合能力、专业技能全面提升。”网络最佳人气奖代表,上海健康医学院叶梦同学表示,作为医学生,自己刚开始难以把专业基础理论变成创新实践。比如,在完成基于CT图像甲状腺智能诊断系统时,出现过编程读取代码困难,建模出现错误等问题。后来,在寻找资料、累积知识的过程中,自己及团队克服困难最终完成了作品。
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赵丽霞表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大学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变革,要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要将敢闯的素质、会创的能力、家国的情怀作为新时代培养优秀创业人才的核心要素。市教委将组织及支持各类学科竞赛开展,作为激发大学生创新动力和活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希望借此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
据悉,本届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创造学会协办,上海建桥学院承办。
作者:樊丽萍 图:上海建桥学院提供
编辑:樊丽萍
责任编辑: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