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科学装置向世界“敞开怀抱”,上海天文台天马望远镜有望加入中国开放共享研究基础设施清单
当今世界,重量级科研成果,离不开重量级的科研基础设施。科研基础设施就像“高速公路”,不仅连接起全世界的科研团队,还会为科学发展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随着全球科学家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如何使科研基础设施全球共享更规范?科研数据和成果共享更规范,并更大范围地影响全球科学共同体?昨天,第14次全球研究基础设施高官会议(简称GSO会议)在上海召开。
这是该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会上就推动相关国家科研基础设施纳入GSO案例研究、深化全球研究基础设施共享合作等达成了共识,并提出了开放数据基础设施和有效研究数据管理的14条标准。
记者了解到,上海天文台的天马望远镜也将列入中国面向GSO及金砖国家开放共享的研究基础设施清单。
▲上海天文台的天马望远镜
构建全球科研的“高速公路”
正如经济发展离不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研究基础设施就是科研的“高速公路”。而“高速公路”的使用状况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包括相关科研领域的发展以及全球科学的融合发展。
比如,上海光源为不止一家外国药企“照亮”了新药靶点的蛋白质结构;“东方超环”收到了法国人想要制造离子回旋天线的申请;在SKA(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正式开建之前,中国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就开始做“前期试验”……
昨天的会议上,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外事办公室主任董少华就透露,该研究所的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就很受中外科研团队青睐。但是,自2007年这一有“小太阳”之称的大科学装置正式投入运行以来,研究所与30多个国家的近100多个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伙伴关系,近年来多次帮助国际合作伙伴建造聚变研究部件。如为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研制大型超导馈线统,设计加工了法国聚变实验装置首套离子回旋天线等。
▲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董少华说,在GSO合作框架外,全球科研人员早已经有“点对点”自发合作。而GSO加强了政府方面的合作,也让各国在开放基础研究设施时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和尺度,让研究基础设施能更好地为全球科技合作伙伴提供服务。
擦亮上海大科学基础设施这张“名片”
“GSO在上海举办是上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幸运。”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说。近年来,在科技部、发改委和中科院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上海加大了大科学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力度,张江崛起了世界上密度最高的大科学装置群,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张名片”。
上海的大科学装置有多忙?张全给出了一组数字。在光子科学领域,随着硬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光源二期等光子科学设施加快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聚地已初步成型。其中,上海光源一期近10年间服务用户超过2.4万人次,用户单位近520家,其中国际用户累计达100家;用户发表期刊论文约5000篇,在结构生物学、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等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研究成果,尤其是在禽流感、埃博拉、寨卡等流行病的破译上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生命科学领域,、转化医学研究设施(上海)、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线站工程建成运行。截至今年10月底,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已累计服务240多家单位的980多个课题组,为用户提供机时超过56万小时,在世界科技前沿科技多个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此外,海洋深水试验池、风洞循环水槽、天马望远镜、汽车风洞等一批大学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有效提升上海相关领域的科研影响力。
上海正加快建设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
当前的科技合作交流越来越离不开数据的支撑。在昨天的会议上,张全透露,上海正在加快建设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未来会考虑成为GSO的合作平台,向全球科学机构开放并共享上海的科学仪器和各种科技创新资源。
据悉,2016年欧盟就提出了“欧洲云计划”——欧洲开放科学云(EOSC),它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无缝访问的虚拟环境,为170万欧洲科研人员及7000万各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跨境、跨领域的科研数据存储、管理、分析与再利用服务。通过这一平台,所有欧洲研究人员通过门户网站就可跨学科轻松访问各种科研数据资源。
张全说,上海建设中的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以大型科技仪器设施平台为基础,集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学仪器和资源。截至今年10月底,平台上已经录入的大型科学仪器总数达到12885台/套、原值163.84亿元;正在收集整理中国大科学装置数据96台套,全球大科学装置数据427台套,其中长三角大科学装置数量19台套。
>>>相关链接
全球研究基础设施高官会是2008年6月首次举办的G8科技部长会议上决定建立的、旨在推动全球研究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的多边合作机制,成员包括G7国家、金砖五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和欧盟。
作者:沈湫莎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