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例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上岗”,完成首台胃癌根治术
今天上午10点,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号楼,18号手术间。我国著名的肿瘤外科学专家、浙江省胃癌诊治领域学科带头人程向东教授,埋头在距离手术台不远的中控台操控机器人。在他的操作指令下,浙江第一台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在完成首台胃癌根治术(远端胃大部分切除)。
机器人手臂在腹腔内“穿针引线”
徐大伯今年78岁,半个月前出现没有明显诱因的上腹部隐痛,家属非常警惕,一查胃镜发现胃窦后壁有一个2厘米的凹陷性溃疡,病理提示腺癌,于是慕名找到程向东教授寻求手术治疗。“刚住院便听说医院引进了手术机器人,没想到竟成为第一个受益者。”徐大伯说。
“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的手术图像可放大15倍,就像3D电影一样清晰,医生就如同身处患者腹腔中一样。”程向东教授说。在手术中,程向东教授在患者的腹部仅开了5个钥匙孔大小的操作孔,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手臂通过穿刺通道进入腹腔,四只机械手臂分工明确,成像系统可提供放大的清晰三维手术视野,组织、器官的解剖构造、神经血管的走向一目了然。
程教授坐在操控台前,通过控制杆来进行操作,应用比手腕还灵活的机器人手臂,在布满细小血管、神经组织的腹腔内灵活翻转“穿针引线”,完成切除病灶,缝合处理吻合口等工作。手术历时2小时,顺利切除了胃部肿瘤。术中几乎零出血,疼痛极轻,手术成功。
“达芬奇”将在复杂手术中扮演重要角色
由医生控制台、患者手术车和视频车组成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跟以往的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灵活性更好、精确性更高、清醒度更佳、可操控性更强,手术效果更理想、创伤更小、患者适用范围更大。程向东教授介绍,要操作机器人,还需要专门到培训基地,苦练机器人操作基本功,获得相应的资质,才能操作机器人完成手术。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此次引进拥有双操控台的第四代顶级配置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不但两名主刀医生可以在手术中交换控制器械和交流,完成跨学科合作的同台手术,而且也可用于经验丰富的“达芬奇”手术医生模拟同步带教医生。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于恩彦表示,代表世界顶级装备水平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院之重器”,它的到来标志着医院肿瘤外科手术正式进入“机器人辅助微创腔镜”时代,将在医院各领域的复杂外科手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提升医院疑难病症诊治水平。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发展历程
第一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1997年美国上市,未进入国内市场。包括医生控制台、患者手术平台、影像处理平台三个部分。
第二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05年美国上市,2008年进入国内市场。针对患者手术平台和影像处理平台进行更改,同时,医生控制平台和手术器械也有微小的变化。
第三代“达芬奇”手术机器:2009年美国上市,2011年进入国内市场。支持单孔和一些复杂病例手术,提供了更加智能的用户界面并改善使用方法。
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14年美国上市,2018年底已取得中国产品注册证。更新机械臂的设计、器械的连接等,专门为复杂病例和手术做优化设计。
作者:刘海波
图:方临明
编辑:蒋萍
责任编辑:国内报道中心审核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