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高收视率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首先,大量的一手珍贵史料,曝光了历史背后的英雄所付出的努力,极大的挑起了受众的观看欲和好奇心。其次,逼真的三维动画以及科技感十足的视觉元素还原了历史场景,打破了国史的沉闷感,增强了受众的在场体验,让受众亲历历史,感知历史的温度。
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面临数以万计的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使得到处充斥着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思潮。《国家记忆》作为记录国史的主旋律,在众多碎片化的信息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通过对历史史实的还原,真实展现国家发展中所有前辈所付出的鲜血和努力,在弘扬国家精神,传承国家记忆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活动的生动教材。
《国家记忆》用小视角展现大时代,重视传播包装技巧,走出了一条非典型画风又年轻态十足的国史传播新路径。通过对纪录片进行符合抖音传播特点的包装,配上抖音上的爆款音乐,实现了纪录片在抖音传播上的新模式。
抖音镜头下的国家记忆如此炫酷
媒体融合传播态势下,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既撬动着视频生态的变革,也为原有内容创造出新的传播价值。抖音作为短视频风口上成长起来的App,以其互动性和内容的易操作性吸引了大量受众,成为年轻一代的新宠。
对于传统电视节目而言,想要实现内容价值最大化,直面现实并发力提升短视频内容传播的新形式,更可谓势在必行。《国家记忆》作为一档严肃的国史类节目,在与抖音的合作中大获成功。在抖音平台上的传播内容大都是纪录片中的经典片段加上时下流行的配乐,让受众在娱乐中感受国史的厚重感。抖音短视频的内容拍摄主要以史料回放,现实生活拍摄,历史场景再现等维度进行内容传播,在保持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又富有当代特色。
当下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带来了信息的极大丰富。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受众的审美力,思考力和判断力也在不断成熟,他们在娱乐的同时也会关注内容本质,用影像记录下来的历史,呈现出来的历史瞬间,比任何爱过主义教育方式都更能激发受众的强烈共鸣,能给人更直接的震撼。
记录影像的真实感能越发凸显纪录片的价值,符合短视频传播特点的小视频挖掘拓宽了纪录片的传播方式和渠道,这些一手史料极大的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满足了年轻用户对厚重历史和民族精神的渴求。这也说明了即使在互联网传播时代,“内容为王”依旧是传播取得效果的不二法门。
在抖音一众娱乐信息泛化,各种网红扎堆的环境中,《国家记忆》以讲解国史为主要内容,简直就是众多纷繁复杂的内容中的一股清流,这种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的内容,通过字幕+背景音乐、字幕+人物解说和字幕+旁白这三种方式进行内容呈现,还借助背景音乐的添加,帮助受众快速入戏,产生情感共鸣,努力讲述属于《国家记忆》的抖音故事。
抖音的用户群体和短视频的各种创新玩法,赋予了《国家记忆》更多年轻化的内容传播方式,以及更加适应年轻人的沟通语境,为传统媒介去改良传播方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也带来了全新的文化形态。
观众口中的国家历史有血有肉
没曾想到,一条有关“白刃格斗团英雄连”的短视频发布瞬间便获得了16万的点赞,用户留言表示“我虽然害怕痛但我还是想上战场杀敌”、“不能想象有多么惨烈,致敬革命先烈”、“中国军魂,不打倒敌人,决不罢休”、“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珍惜现在,勿忘国耻”,表达了年轻一代的国史情结。
短视频“有一种精神叫女排精神,有一种信仰叫升国旗奏国歌”展现了女排训练的艰辛以及夺冠后的喜悦,受众纷纷表示“提升的是像素,不变的是女排的精神”、“看到郎平变形的小拇指,我突然明白了女排精神是什么”、“成功背后付出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排球女将,和平时期国之精神”,表达了对于女排精神的敬仰。
我们一直在学习历史,却始终没能看见历史。《国家记忆》提供了一个可以观看历史的窗口,我们才能触摸感知这鲜活的历史。我们一直强调女排精神的伟大,殊不知这伟大背后的心酸和汗水,这一枚枚奖牌,是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背负了多么大的压力和苦痛才换来的。在社会主义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经验同样奏效。
阅兵仪式上,看到军人的矫健身姿,整齐步伐,我们总是感慨,殊不知革命年代他们为了心中的信仰是如何的勇猛无敌。“白刃格斗团英雄连”的纪录片通过历史影响展现了革命先烈勇猛杀敌的场景。即使是观看,我们也能感同身受到其中的惨烈。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理应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影像总能给人具象的画面感和深刻的感染力,《国家记忆》通过影响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通过讲述对历史事件进行刻画,通过旁白对历史事件进行补充,还原给受众一个真实客观立体的史实,让受众触摸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历史,这才是拍摄《国家记忆》的初衷和渊源。
新时期纪录片逐步迈入向阳发展的正轨,短视频等新科技的加持使得国史的传播逐渐趋于年轻化。抖音《国家记忆》通过抖音式的包装和传播,符合时下年轻人的视频消费习惯,在新媒体上实现了内容与价值的正向传播,是一次新旧媒体融合的成功尝试,为新时期的国史传播打上了“网红”的标签。
作者:温庆(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