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范:坏事变好事?明清江南重赋竟引出经济繁荣丨嘉宾新著先睹57

2019-12-10信息快讯网

王家范:坏事变好事?明清江南重赋竟引出经济繁荣丨嘉宾新著先睹57-信息快讯网

【栏口词】热点问题的学术解读平台——讲堂至今已举办了141期,汇聚了280余名各界精英和学界领军人物。2019年的“嘉宾新著先睹”,摘编学者、嘉宾从2018年7月至2019年年底出版的新著、序、主编说,展示学者们最新研究成果,彰显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力量。栏目将从7月13日起至12月,每周2-3期。7-11月已刊发54篇,12月将刊发8篇。

今分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王家范(讲堂第88-7期嘉宾)的著作《明清江南社会史散论》。本书收录了其治明清江南社会史三十余年的研究成果,既有在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又有关于江南的士大夫与民众的历史命运的探讨,以及多年来关于江南研究的心得和体会。作者通贯考察了古代与近代江南变迁的有机联系、明清江南研究的上下联动,从市场、社会、文化等线索,还原出一个超越理论、真实多元的江南社会。

王家范:坏事变好事?明清江南重赋竟引出经济繁荣丨嘉宾新著先睹57-信息快讯网

《明清江南社会史散论》,王家范著,责编高笑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定价65元

【正文选编】

历史的“悖论”:江南受“黄宗羲定律”之害最严重,经济发展又最好

如果对史学有兴趣的,可能知道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发明了一个模仿自然科学样式的历史学新名词,叫作“黄宗羲定律”,2001年提出,2003年惊动温总理,走进中南海。这一新名词因此名噪天下,蹿红网络。

在古代中国政府的观念里,地与人,从源头和根本而论,都是属于国家的。他们认为,在这个国家里,只有皇帝才是全部人力、物力资源的最高“法人代表”。“有田即有税,有身即有役”是“祖宗之法”,不必与百姓商量。现在的人已经不太熟悉了,那个时代的役要比农业税对农民的危害更大。宋代以后,派役经常被“改革”为“摊派”收费。新费成立,旧役又复生。每次财税改革就是把历年积累难除、头绪繁杂的税外的役和费,统一合并到税里,简化成一种新的“税制”。不久,税外又有役、役外又有费,然后再合并,又重生……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对这现象极度痛恶,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一种治不了的顽症。

明清江南,那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很少,可以自由兼业经营,勤俭即能自救,“日脚”还可以。但,税重、役多、费多,后二者无边无涯,令人觉得“生计维艰”,难有好日子过,不舒畅。叫苦连天的,不只是农民,也包括需要纳税、服役的一般地主(有政治身份的则享受优免权)。沉重的赋役压在江南民众身上犹如一座大山,这是很清楚的。

明清江南经济发达,是从明清以来到今天,众所公认的。但行情突然大大上涨,“利好”消息不断,却是近十多年的事。先是由美国加州学派发动。最近清华大学教授李伯重在新作《从1820年代华亭—娄县地区GDP看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里说,早在西方到来之前,中国的江南已经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近代经济之一”,也称之为“江南奇迹”,并且特意提示,正确认识这一现象,乃是了解今天的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之一”。这是我看到的,迄今为止对明清江南经济最高的评价。

历史的“悖论”又摆在面前:江南既是受“黄宗羲定律”之害最严重的地区,又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这两种矛盾的现象,用什么分析方法可以“和谐”地在解释上达到圆通?

王家范:坏事变好事?明清江南重赋竟引出经济繁荣丨嘉宾新著先睹57-信息快讯网

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

坏事变好事:明清江南商品生产的发展由“黄宗羲定律”压迫所造成

早在明代的中后期,苛重的赋役与经济的发展就构成严重悖论,情景中人不可能没有思考。万历年间的浙江天台山人王士性遍游全国南北各地,他说,苏松地区虽然赋役繁重,但它是全国工商贸易的中心地,工商的利润超过农业,以工商补农业,虽然民力艰辛,值得怜悯,但“赋重不见民贫”,老百姓的生活比其他地区不算穷。明末上海人徐光启,本乡本土的,体会更深入。松江一府田地并不比别的府多,却要负担一百万石的粮赋。三百年来之所以还有一口气能生存下来,全靠家庭的棉布纺织业,妇女的劳动。假若只靠田地的那点收入,是怎么也做不到的。嘉兴、湖州地区的人也是靠养蚕缫丝才艰辛地活下来。所以说,明清江南商品生产的发展,某种程度上由“黄宗羲定律”压迫所造成,算是“坏事可以变好事”的一个极好例证。

江南是靠什么繁荣起来的?谁都不能否认,苏松的棉业与嘉湖的丝业必须靠赚足全国各地的钱,才能解救自己逃出重赋困境。好在从秦统一以后,中国向来不缺东南西北到处乱窜的贸易商人。那么大的地方,各地资源、需求多种多样,仅仅互通有无,就能创造出远程贸易的活动天地。远程国内贸易在李斯给秦王(后来的始皇帝)的报告里已经有过极尽形容的描写。再把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与王士性的《广志绎》对读,更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情。从这里不仅能读到大一统中国东南西北中各地域的经济特色,也能领略中国跨地区的市场经济交流空间的广阔。特别是后者,感性地让我们体验到了与徐霞客风姿有异、着重从人文经济地理眼光观察的那种细致与精到,足足五卷的篇幅,使读者不禁感叹,我们真是太荣幸了,无论是西班牙、荷兰抑或后来的英格兰,能有这样丰富多彩的“大市场”条件吗?据我读得,当初欧洲内部市场的开拓,较之当时的中国真是艰困万分。

新论的学者喜欢列举中国人口众多的优势,怎么不把地大物博的优势一起考虑进去?仅仅依靠国内市场,从可能性上说,明清中国能创造的市场与商业的繁荣,是当时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也因此使当权者容易忽视海外贸易的重要性。由于当权者缺乏远见(但内部争论也很激烈),海外贸易主要是靠东亚贸易圈,而且较之国内市场还只是“小巫”。

市场的繁荣:消费追逐时尚,明中期棉织品占领纺织品主市场

全国性市场的沟通,还须依靠发达的商路。从秦始皇大修全国驰道开始,历代政府政令通达必须修建的驿路、驿站,都是“政治第一”,但同时也为贸易提供了商路,一举而两得。到了明清,商路的发达程度,是同时期的欧洲内陆怎么也达不到的。这是大一统的好处。

有市场潜力,有商路条件,还得有市场机会。市场消费具有追逐时尚的特性。有些传统食物、日用品是家庭基本必需品,价格比较便宜,但市场占有额度始终起落不大。大凡一个时期假若能涌现出一种新的实用消费品,受到市场青睐,生产者和经营者抢得先机,获利自然比其他来得丰厚。经南宋、元、明初三百多年的启动和积累,衣着原料的“市场革命”在明中期前后终于大爆发,棉花、棉布超过麻、丝,占领了纺织品的主市场。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棉花(保暖性能好)与棉布(比麻布细软、比丝绸便宜)的潜在消费市场之大,怎么乐观估计都不算过分。当时以苏松为中心的棉业生产,因为具有纺、织、踹、染等系列环节的技术优势,终于把握住了这次消费市场发展的机遇。河南、山东、山西等传统棉花产地,则因某些纺织关键技术得不到突破,只得沦为原料供应的“上家”,获取的经济实惠比之于江南就少得可怜了。

明代棉织品的主市场在华北和西北。华北、西北边陲也有不少“松江布庄”,购主就是那些地方军政官吏和蒙古等族的头领。五口通商前外贸主要是通过福建、广东“中介”走海上(棉花由苏松贩至闽广,再经当地农民织布,经销东南亚,其中走私的比例不小)。所以到这里收购的贸易经纪商人有两大拨,一南、一北,被江南方志称为操“鸟语”“夷音”的巨贾大商。市场的繁荣在那个时代确实刺激眼球,文人记载常常不惜笔墨。

王家范:坏事变好事?明清江南重赋竟引出经济繁荣丨嘉宾新著先睹57-信息快讯网

明清时期江南民俗生活图

消费与就业“岗位”的促进:江南重赋引出“公款”与“准公款”消费

打破沙锅问到底。商品生产是靠市场需求的增长作支撑的。农民和城镇的一般居民购买力不可能大幅度增长,是什么使市场如此“繁荣”?看了一些前面所说到的,以及而后将要征引的一些市场史料,突发灵感:与“黄宗羲定律”也有某种关联——江南重赋引出“公款”与“准公款”消费,促进了许多意外的消费和就业“岗位”,为商品生产与商品经济增添新的“活力”。这是它的又一个意外“收获”。

这里想特别提请注意,明代棉花、棉布销售中,有一笔不小的军队“公款收购”,就是军队穿衣和军备需要的棉花粗布。日本学者西嶋定生据《明实录》资料统计,从洪武年间起,除了皇室宫廷以及官僚服用高级棉布外,每年政府需要收购的棉布一百几十万至二百万匹,棉花四、五十万斤至超过百万斤(中后期加上“互市”,增至五、六百万匹)。这就揭出了一个重要事实:国家财政充当了一个特殊的棉花、棉布消费的“大主顾”。

再说一下县级“公务”和“准公务”人员。他们很大程度上不是靠极低的工薪,而是靠各种摊派与各种“外快”才生活得比较好。大家知道,“外快”来得快,去得也快。当年,每个运送漕粮的码头,每次运粮的时节,都是酒肉消费的“闹市”,权钱交易的“庙会”。如说“重赋”还有什么“积极”的效果,就是增加了一批靠税收“公务”为生的编外人员的消费市场。这些人比普通乡民具有较高消费能力,也为江南的GDP做出了不可遗忘的贡献。生于万历年间的苏州人陈仁锡在笔记里说,县衙门前有酒店20余家,天天供应鲜肥可口的多样高档菜肴,满足衙门里书吏和跑腿的“公人”的需要。还有提供外来人员住宿的“歇家”。酒店门口派人迎候,按身份高喊“贵宾”“主人”“朋友”到,连书吏的家奴也个个酒足饭饱,抹着油嘴大叫“痛快”。

明清江南经济发展难以逾越的“瓶颈”:民众的消费能力低

明清江南的消费是如此这般的“兴旺”,这是一面,另一面呢,有没有消费不足的问题?怎么会没有。首先广大农民的消费是严重不足的,所谓“未卒岁,室庐全空”的感喟、“六十日财主”的揶揄,都说明生产者担当不起“积极”的消费者。这是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再从全国市场看,大众的消费能力低,市场的这种历史性“瓶颈”状态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更是明显。明末徐光启曾担心北方地区棉纺织业的兴起会导致“后此数十年,松之布竟何所泄哉?”清代以后“松江布”销售区域有所缩小是事实,是否与北方市场竞争有关,前几年李伏明撰有专文论辩,校正旧见,颇有见地。我觉得李氏指出的下面一点是切中当时要害的:由于有了强大的官方市场的支持,在明代市场货币供应量不足的情况下,松江棉布才有可能大规模地运销北方。入清以后,九边裁撤,只留下了少量军队,由此政府方面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及大军既撤,仅留守戍官军,食口既少,则所食不繁,货价大减……商贾为之色沮,落魄失业者,比比皆然”。这一事实也间接印证国内民间市场的增长有限度,松江棉布销售的大好局面会因国家政策变动突然黯然失色。一直要等到1842年“五口通商”,上海通关,外贸市场上来了,江南棉花种植与织布业才迎来新的高潮。不仅原棉业区扩大种植面积,宁波、绍兴地区不种棉的,迅速搭上“班车”,北方棉布也迎头赶来。至于拉动内需,清朝乃至民国都没有解决好。中国市场内在的潜力很大,这没问题,然而要让广大民众的消费能力提高,把内需拉动,涉及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率,国民经济第二次再分配的公平原则,直到现在也都不是一时三刻、心血来潮能很快解决的,遑论“前现代”的明清时期?

王家范:坏事变好事?明清江南重赋竟引出经济繁荣丨嘉宾新著先睹57-信息快讯网

南京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中的重要条款之一,条约要求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

复杂的历史需复杂的头脑:学术研究需必要的批评和争鸣

弗兰克、彭慕兰等为了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近代傲慢与偏见”,把明清江南的水平说得比欧洲越来越高,似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他们的有些话,我至今还是消化不了。例如说英国的成功是“偶然”的,因为获得某种“机会”。好像一说“机会”,就像是偷来的,价值全无。那么明清江南的成功就一定是必然的,不靠“机会”?其中没有消极的社会效应或经济后患吗?说得彻底些,许多历史事件,事前都不是人们预料得到的,以后呢,有的走走越发神气,有的走走僵硬掉了,也都“测不准”。读历史书稍多一些,就会感觉“偶然”的事情太多了,出人意外的事时有发生,故有假如不是这样就该多好的感触。在我看来,一切“必然”,实际都是源于“事后诸葛”的总结,因果逻辑的整理。

总之,处于这样一个思想多样化的时代,明清江南经济的面目变得异常多彩,又更混沌迷离。我觉得若要摆脱这种思想混沌状态,恐怕还得回到史实的常识层面上,那就是“复杂的历史,需要复杂的头脑”。不要说中外比较研究,即以中国而论中国,把握其社会运行连续与变异的历史轨迹,透彻地认识它的发展过程,每一变化所处的位置,以事论史(不是以论代史),也有相当的难度。有鉴于此,我以为,现在需要呼吁加强学术群体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包括必要的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努力将它反过来、侧过去,既要看到生产力有自身增长的动力,也要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增长的制约;既要看到经济发展的态势,也要看政治制度能否为它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既要看到消费拉动经济,也要看是什么人的消费、什么样的消费,能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品质的改善与再生产积累的持续;既要看到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发展的一面;既要看积极的光明面,也要看消极的阴暗面。概言之,应尽力克服一切简单化、概念化和片面化的弊病,真正符合现在许多人提倡的,以“学术本土化”的优势回应国际学界的关注,而非仅仅以响应补充为满足;对海外明显不合史实的观点或见解,不必为尊者讳,为朋友讳,坦率批评才是真尊重,才是学问上的同道。

——袁琭璐选编自《复杂的历史,需要复杂的头脑——从“黄宗羲定律”说开去》标题为编辑所加

【目录】

王家范:坏事变好事?明清江南重赋竟引出经济繁荣丨嘉宾新著先睹57-信息快讯网

【作者简介】

王家范,1938年出生,江苏昆山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上海文史馆馆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主攻中国社会经济史,侧重明清时段与江南地区,在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方面均有独到见解,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家与史学》《漂泊航程:历史长河中的明清之旅》《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1978—2008)》(主编)、《明清江南史丛稿》等。2018年获上海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之学术贡献奖。

王家范:坏事变好事?明清江南重赋竟引出经济繁荣丨嘉宾新著先睹57-信息快讯网

2015年,王家范做客第88-7期讲堂《从知县形象看明清基层政治生态》

【编辑感言】

中国历史上是否曾存在过雏形的市场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萌芽,学界认识很不一致。有不少中外学者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并不亚于西方,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的江南经济甚至多方面优于英国,而后者是当时西欧最发达的国家。在方法论上,王家范认为明清江南研究的需要暂时搁置西方社会科学概念,让真切的实证求是取代名不符实的宏论,以关怀中国发展为指归。明清江南研究上下联动、“通古今之变”,理应成为未来方法论变革的趋势。注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经济一体化对区域经济优势的发挥可以看作是明清江南经济发展对当代的启示。(袁琭璐)

【有奖留言】

王家范:坏事变好事?明清江南重赋竟引出经济繁荣丨嘉宾新著先睹57-信息快讯网

留言有奖,从速码字!欢迎各位读者在【嘉宾新著先睹】稿件下方留言,我们将从留言者中评选出若干优质留言者,送出嘉宾新著!(每月一评)

【嘉宾阵容】

王家范:坏事变好事?明清江南重赋竟引出经济繁荣丨嘉宾新著先睹57-信息快讯网

第51本开始的相关链接(1-10/11-20/21-30/31-40/41-50请从第11、21、31、41、51篇文末链接里查询):

李宏图:竞逐权力是欧洲上个百年的进步动因|嘉宾新著先睹11

启蒙是如何陪伴人类增长自我认知丨嘉宾新著先睹21

干春松:为中国引领世界,梁漱溟1931年做乡村建设丨嘉宾新著先睹31

陈众议等:乔叟为啥是莎翁和狄更斯共同的老师|嘉宾新著先睹41

张冲:莎翁活在今天,凭语言便夺网红之冠|嘉宾新著先睹51

韩少功:77级们,我们千言万语总词不达意|嘉宾新著先睹52

王健等:三个历史长周期叠加,带出世界“大变局”|嘉宾新著先睹53

格非:月落荒寺,宜生与楚云再次相见已是七年后|嘉宾新著先睹54

张军:国企改革如何“错了再试”丨嘉宾新著先睹55

高奇琦:中国AI未来最大优势,代表全球发展中国家丨嘉宾新著先睹56

栏目策划:李念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明清苏州为何能成为江南地区文化中心?|熊月之“城市比较优势与江南文化中心转移”(二)
习近平会见出席“2019从都国际论坛”外方嘉宾
新华社:暴力之下,香港服务业难熬经济寒冬
开展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习近平主席会见出席“2019从都国际论坛”外方嘉宾引发热烈反响
张军:国企改革如何“错了再试”丨嘉宾新著先睹55
央视热评:拯救香港经济,要纾困更要止暴
陈跃刚 |“直播带货”如何赋能平台经济
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教育家卫兴华今天去世,今年9月曾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8.28亿!听,“耳朵经济”来了?
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金西厓竹刻艺术专题展亮相沪上,163件展品充满江南文化韵味
高奇琦:中国AI未来最大优势,代表全球发展中国家丨嘉宾新著先睹56
金泽:“江南第一桥乡”变与不变
“塞上江南”名优产品来沪参展,原来,宁夏不仅有枸杞,还有……
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共同的利益——访澳门特区立法会主席高开贤
八米高瀑布书墙来了!华东师大连开两家24小时阅读、研创空间:高校赋予“书店+”更多新内涵
美国劳工部发布亮眼非农就业数据,但仍无法掩盖美国经济隐忧
文汇时评 | 以江南文化涵养优质营商环境
什么导致了育儿方式的差异? ——评《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
【中国稳健前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所有制优势
林毅夫、魏尚进获2019年当代经济学奖,奖金共200万
三大攻坚战,闯关夺隘捷报传(2019·中国经济观察③)
11位上海艺术家以笔下的江南之美,画出长三角文旅融合的同心圆
吴文俊:中国数学最伟大的发明是商朝就有十进制丨嘉宾新著先睹58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