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乐团民族乐剧《又见国乐》亮相上海大剧院

2015-11-26信息快讯网

 

■本报记者 徐璐明

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是否只能正襟危坐,照着乐谱,按照西方音乐会的形式演奏?中央民族乐团创作的民族乐剧《又见国乐》正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演奏家在舞台上“开口说话”,身兼演唱、演奏、表演多职。有评论认为,这样的尝试为民乐演奏提供了一种新的样式。

“自汉唐以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一直是诗乐舞三位一体。表演家都能歌善舞,表演方式不拘一格。”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说,自交响乐大乐队的方式传入后,传统音乐的表演形式虽然有所发展,但也被局限住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在保存民乐内核的前提下,跳出框框为民乐的发展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引入话剧、音乐剧等元素

“春节,我想家。”舞台上,当唢呐演奏家牛建党缓缓说出第一句台词时,观众的心也跟着静了下来。“我的老家在陕西榆林吴堡县牛家崖村。你们知道吗?《春节序曲》里的那个调调,就是我们陕北的秧歌调,我的父亲就是唱着这个调调走进了黄土之下……”紧接着,他用唢呐吹起那段熟悉的旋律,勾起观众思乡情结,催人泪下。

之所以将之称为“民族乐剧”,是因为《又见国乐》改变了传统民乐演奏表演形式,糅合话剧、音乐剧的元素,有一定的情节和故事,又似音乐会,有大乐队现场伴奏和独奏、合奏。

作曲家姜莹将《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二泉映月》《春节序曲》《黄河》等经典名曲进行改编与二度创作,融入一定的剧情,让传统音乐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我做的工作类似于对古建筑的‘修旧如旧’。”姜莹认为,好的改编是要抓住其本身的精髓并加以发挥放大,而不是破坏原有结构。只有这样,经典才能真正传承下来。“这次作曲,我不光要考虑演奏本身,还要考虑台词与音乐的配合,立体式的写作方式对于民乐创作而言也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比如,在《二泉映月》中,主创在舞台上加入了阿炳的角色,让他与舞台上的演奏者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台词的叙述和演员之间的互动,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二泉映月》。

开发潜能,向多元化发展

陕西老腔的表演者大多是农民,给他们一块普普通通的砖都能打出动人的节奏;甘肃的陇东道情的表演载歌载舞,十分活跃;而新疆的十二木卡姆更是涵盖了表演、舞蹈和叙事长诗等多种表演形式……“这些都是我们传统音乐艺术的源头活水。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剧场化、普及化。”

为了让演奏家们能够在舞台上“开口说话”,导演王潮歌为所有演奏家都请了台词导演。

牛建党告诉记者,一开始排练,大家都互相调侃,怎么演奏家都成了话剧演员?不过,适应了一段时间后,大家的表演越来越自如。以至于正式演出之后,有专业的话剧演员来后台询问,民族乐团哪里请来的话剧演员,还能拉琴、吹笛子。

“我们的民间艺术家的表演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他们不光只会弹奏,还会唱、会表演,怎么样能把艺术最好地表达出来,他们就怎么样演。那么,为什么一到了剧场里,演奏家反而只能中规中矩地坐着演奏呢?”席强说,中国的民族器乐表演应该是多元化的,无论是肢体表演还是台词表演,这是大势所趋。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