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正在迈入“社会治理”时代
“1+6”成果推行一年来,市-区县-街镇-居村的创新实践层层推开
■本报记者 钱蓓
■“一号课题”对街道的“主打”功能作了调整,认为街道应该服务于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如今的街道内设机构由原有的11到15个科室精简为8个。实行多年的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和相应的考核指标和奖励全面取消,职能、机构、人员、经费彻底剥离
■“一号课题”建议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村治理体系,健全社区协商机制,切实推进减负增能。一年多来,居委减负行动可谓轰轰烈烈,经过清理,居委会协助行政事项从140多项减为近40项,印章使用事项从120多项减为22项
上海正从“社会管理”时代迈入“社会治理”时代,这是事关上海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的课题。2425万常住人口所构成的特大型城市,需要一套与时俱进、精细高效的社会治理体制。针对现行体制存在的诸多不适应,上海以“基层”为基点,启动了社会治理方式的全面创新。
2014年,上海市委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当年年底,课题调研形成了“1+6”成果,即1个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和6个配套文件。“1+6”成果推行一年来,市-区县-街镇-居村的创新实践层层推开,改变正在发生。
党建引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今年9月,上海居村两委换届选举结束。根据统计结果,全市居民区的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8.1岁,比上届下降了2岁;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7.1岁,比上届下降了2.4岁;居村党组织书记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比换届前增长43%。年龄降低而学历提升的“小巷总理”队伍,将是今后上海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力量。
为适应多元多样、互联共生的特大型城市基层社区特点,上海提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过完善领导体制,强化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区域化党建既要向上拓展,也要向下延伸。全市16个区县均建立区域化党建平台,制定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责任约束和考核评价细则,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参与社区党建、基层服务,把党员参与社区活动作为党员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街道把“社区(街道)党工委”更名为“街道党工委”,撤销下设的“综合党委”和“居民区党委”,新建“社区党委”,负责区域化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居民区党建。
在居村层面,就业年龄段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事业待遇”,连续任职满两届、表现优秀的,经过规定程序使用事业编制,在岗退休的享受事业编制退休待遇。超过退休年龄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按照同工同酬原则,逐步提高工作津贴水平。村党组织书记则在选人用人上拓宽来源,加强待遇保障,畅通优秀村干部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通道。因此,居村带头人职位“含金量”大涨。
重心下移,全面深化街道体制改革
街道处于行政管理末端,又处在基层治理顶端,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枢纽环节。上海现有街道103个,平均户籍人口7.9万人、常住人口9.5万人。现行街道体制,难以应对社会治理的需求。
“一号课题”对街道的“主打”功能作了调整,认为街道应该服务于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1+6”文件列明街道的8项职能:加强党的建设、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监督专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指导基层自治、维护社区平安。街道内设机构由原有的11到15个科室精简为8个。同时,实行多年的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和相应的考核指标和奖励全面取消,职能、机构、人员、经费彻底剥离。
理顺“条”“块”间的关系,向作为“块”的街道赋予更多资源,是“重心下移”的重要措施。取消职能部门直接考核街道的做法,赋予街道对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以增加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为重要权重,建立对上评议机制。区级职能部门职责下沉,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市级机关“瘦身”精简的行政编制中划拨143名行政编制,重点加强地域面积广、人口规模大、管理任务重的街道配置。
核心是人,强化基层群众自治
社区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上海共有4102个居委会、1597个村委会。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尝试已经持续多年,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居村委会的行政化倾向趋重、自治能力不强;居村民参与的覆盖面不广、感受度不深;居村民自治制度有待健全、发展不均;对居村民自治绩效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方式不够科学。
“一号课题”建议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村治理体系,健全社区协商机制,切实推进减负增能。居委减负行动可谓轰轰烈烈,经过清理,居委会协助行政事项从140多项减为近40项,印章使用事项从120多项减为22项。上海建立了居委会“两项经费制度”,居委会工作经费每年不低于10万元,并落实居民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在资金使用程序和范围上,给予居委会更大自主权。有条件的居民区还可以探索“自治金”,创新社区资源配置机制和治理形式。
上海从事基层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人员包括四部分:机关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以居民区干事、各类中心工作人员等为主的街镇聘用人员,以协管类、公益服务类等为主的政府购买服务人员。其中,就业年龄段的居民区干事、各类中心工作人员等街镇聘用人员大约有4万余人。这支队伍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稳定的职业发展预期、系统的专业培训,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的状况日趋严重。
上海以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为基础,加强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规范纳入条件,规范队伍额度,规范薪酬体系,规范用工管理。根据新的薪酬体系,全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平均收入水平统一为2013年度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1到1.4倍;综合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关专业水平等因素,建立全市统一的三岗十八级;实行薪酬动态调整,按照实际收入缴纳“五险一金”。到10月底,各区县已基本完成签约、起薪等工作。全市计划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约4.1万人,首批纳入约2.88万人。
多元共治,扩大社会力量参与
上海从2005年起探索区域化大党建格局,2006年建立社区代表会议、社区委员会等社区多元治理平台。全市80%的街道建立了社区代表会议和社区委员会制度。“一号课题”指出,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首先要形成共同参与的格局,重点在于发挥社区中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热情,核心是建立协商治理的制度体系。
社区范围内的党政机构、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骨干、志愿者和“两代表一委员”等多元主体都被纳入社区共治格局。社区共治的“菜单”被拉长,涵盖了社区发展规划、实事项目、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社区公共事务。
社会组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上海现有各类社会组织约13170余家,在街镇备案的群众活动团体2.3万多家。社区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专业调处类等四类社会组织被当作重点扶持对象。上海专门编制了“两个目录”——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和承接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指导目录,鼓励政府更多购买社会组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