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音乐”作曲家更关心社会重大议题

2015-12-17信息快讯网

 

■本报记者 徐璐明

对于当代音乐,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无调性”“听不懂”。近日,一场由美国蜜沃斯弦乐四重奏带来的当代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贺绿汀音乐厅举行。在这场音乐会上,蜜沃斯弦乐四重奏演奏了多位当代音乐家的委约作品。面对这样的观点,本场音乐会的作曲家之一、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温德青并不认同:“你能想象美术爱好者只看达芬奇、拉斐尔,而不爱毕加索吗?时代在变,审美的眼光在变,人们的耳朵也在变。如果上海的音乐舞台上只有贝多芬、莫扎特而没有当代作品加入,我们的音乐甚至整个精神文化享受的金字塔尖就始终缺了一块。”

当代音乐已渗透我们的生活

汽车弹簧垫的震动声、烧烤架刮擦声、玻璃瓶摩擦声……这些音乐素材在传统的爱乐者眼里,多少有些陌生甚至怪异。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很多当代音乐的创作带有实验、先锋的属性,“介于音乐与噪音之间”,显得“小众”实属正常。“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小众’音乐,才使得我们现在的音乐更丰富多元。”温德青告诉记者,当代作品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创新性”,“当代作曲家的任务之一就是开拓音乐的边界,挖掘音乐新的可能性。乐器在更新、发展,写音乐的方式也在发生变革。这些新的可能性将对整个社会具有启发性。”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系主任叶国辉则形象地用“F1”赛车来形容当代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你在马路上是看不到F1赛车的,但现代车上大部分的技术,都是从F1赛车上发展而来。”

汽车工业的“F1效应”同样适用于解读当代音乐对社会的作用。“许多人觉得当代音乐离大众生活很远,但事实上,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音乐本体而言,当代音乐早已经渗透入我们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叶国辉举例说,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5.1声道音响系统,就是随着电子音乐的产生发展而来。而手机铃声编辑软件、音频处理App等,也都是当代音乐发展的“衍生产品”。而很多当代音乐“先锋派”创作的音乐写作技法,也已经被充分借鉴到流行音乐、音效的创作中。最近大热的好莱坞大片《碟中谍》系列电影的主题曲让观众“过耳不忘”,但其本质上就是电子音乐,同样属于当代音乐的范畴。

“听不懂不可怕,只怕不来听”

相对于古典音乐将旋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当代音乐更加多元。当代作曲家更关心社会、环保、战争等重大议题,因此,当代音乐能够更多地介入到社会当中。“音乐史是一代代走过来的,需要不断有新的东西填充。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19世纪,我们这代人要有新的贡献。”温德青说。就全球范围而言,除了林林总总的当代音乐节,当代音乐的普及与教育在音乐教育体系里也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叶国辉介绍,法国政府对当代音乐的推广给予了巨大的资金支持,甚至提出了“让所有的法国幼儿园学生都懂得当代音乐”的口号。“当代音乐对儿童的启发和教育是其他艺术形式所很难比拟的。当矿泉水倒在杯子里面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接入电脑,再通过音频处理软件转化为竖琴的声音播放出来,这样的‘实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可谓是终生受益。”

不过,当代音乐目前在中国演出机会少、观众层面窄、发展空间较为局限,这与当代音乐的演奏难度息息相关。中国的乐手从小接受的是古典音乐的演奏技巧训练,一旦频道切换到当代音乐,就难免有些难以招架。

“听不懂不可怕,只怕不来听。”毕竟观众听到了国际乐坛最前沿的当代作品,巨大的距离感和审美差异肯定存在。温德青表示,希望观众能放下对当代音乐的成见,真正去现场聆听一场音乐会。“不要非得等到22世纪才去听个世纪的音乐。”他说,“如果你现在就能理解当代音乐,你就比别人多活了一个世纪。”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