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品牌经济正当其时

2015-12-31信息快讯网

谢京辉

核心观点

品牌经济是以品牌为载体承担和发挥地区经济资源集聚,配置和整合功能的经济发展形态。无论从克服产能过剩,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还是从要素流动,经济增长驱动力的考量,品牌经济所具有的优势都是不可替代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落实关键在于选准经济发展方向。纵观全球经济发展脉络和下一轮经济发展的趋势,发展品牌经济无疑是重要的选择。品牌经济是以品牌为载体承担和发挥地区经济资源集聚,配置和整合功能的经济发展形态。无论从克服产能过剩,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还是从要素流动,经济增长驱动力的考量,品牌经济所具有的优势都是不可替代的。

品牌经济具创新特征

品牌经济具备创新的特征。品牌与创新是密切相关的,任何品牌的活力来自于创新。充满生气的品牌需要适合的平台支撑,期待着新的运行方式,构建品牌经济满足了这种发展的需求。品牌的发展需要新的组合,其中理论、制度、文化等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当然相对于品牌而言更加离不开科技创新,通过不断注入新的科技元素,才能保证品牌的先进性,离开创新品牌则难免被淘汰,这是被无数品牌案例所印证了的事实。品牌经济还在于平台的创新,这种创新属于制度创新,以满足品牌发展的需要。同时,品牌经济依附于特定地理空间的区域品牌,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政府在品牌经济建设中,创新作用更加重要。作为政府创新的着力点,在于营造品牌建设的软环境,完善品牌的相关法规,加大监督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品牌的市场秩序,打造宣传保护品牌建设的专业化平台,制定电子商务的相关法规等方面。

品牌经济协调性是通过调节功能反映的。从全球经济分析,品牌经济是服务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这个阶段,我国正处在这种转型升级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摆脱“借牌、租牌、贴牌、无牌”等的困局;另一方面要融入全球经济快车道,实现弯道超车,需要进一步发挥自主品牌作用,而且《中国制造2025》也明确我国产品走品牌发展之路的总体要求。李克强总理强调,中国制造今后要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选择品牌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提速增效赶超发达国家。品牌经济的协调性在于其拥有更强的适应市场发展的调节功能。产能过剩是缺乏消费导向,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供求失衡带来的问题。作为品牌经济,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经济,市场是产品的晴雨表,品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效供给相对较少。调节功能越强表明协调性发挥得越好,借助于品牌经济的特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工作,应该是政府、企业、市场共同参与,才能使之协调得更好。

品牌强则国力盛

品牌经济是绿色发展之路。品牌是以满足市场、消费者为导向,既能满足需求,又能节约资源,是绿色发展提倡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符合资源节约型的要求。从目前我国生产的产品分析,很多产品缺乏市场意识,造成产能过剩。事实上,消费者大量选择赴境外消费,人们的消费观念已与国际接轨,问题在于我们的生产能力则与消费者脱节,一些生活产品比如马桶盖、电饭煲等也是技不如人。因此,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发展品牌经济,走出一条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从某种程度上讲,品牌经济符合国际贸易的规则,所以最具开放性。一般而言国际化水平与开放性的关联度是密切相关的,一个闭塞的区域,开放性相对较弱,这是不争的事实。能够参与国际贸易的一定是那些开放性强、符合国际标准的品牌。在全球经济的背景下,贸易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发达国家依靠其强大的品牌优势,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我国经济正是少了有影响力的品牌,只能处于产业链低端。面对开放的经济,只有掌握品牌的主动权,学会在品牌经济中游泳,才能找到我们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

品牌经济其实也是共享经济。发展品牌经济既可以减少地域、文化观念以及自然禀赋带来的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又能够使相对落后地区搭上经济发展的快车,还可以提升国家整体发展实力,这些面貌的改变需要选择新的经济方式才能得到确保。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伴随着生产方式发展带来的,每次取得成果,使人类生活的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现在我国虽然已是世界经济总量的第二大国,但是人均GDP排名是靠后的,一定程度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根据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高人均GDP只有做强品牌,实行品牌经济,才能使国力增强,造福于民。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有7000万人脱离贫困,这就需要强大的经济发展支撑,生产出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这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品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品牌强则国力盛。品牌经济契合“五大发展理念”,顺应全球经济发展需要,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会,通过制度、政策的顶层设计,环境完善,大力发展品牌经济,使我国经济跃入全球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副院长)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