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核心功能由展品转向观众

2016-01-07信息快讯网

美术馆核心功能由展品转向观众-信息快讯网

 

美术馆已日益意识到观众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开始探索走入社区、与观众互动的多元教育模式。图为余德耀美术馆邀请社区艺术爱好者走进美术馆,参观美术作品并和书画家共同泼墨挥毫。 本报记者 赵立荣 摄

随着2016年寒假临近,不少中小学生将到各类美术馆博物馆去观摩展览也列入了假期生活计划。“中华艺术宫每天都可以看到很多小朋友热热闹闹地进馆,但是他们参观的方式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学校将他们的行程交给了旅行社,旅行社的导游领着孩子们入场,一句‘45分钟后在门口集合’之后,孩子们便四散跑开,有大声说话、有打手机、有吃东西的,而与真正的艺术观摩无关。”中华艺术宫教育部副主任朱刚日前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美术馆公共教育论坛上,道出了这样一种略显尴尬的现状。作为美术馆主要功能之一的公共美术教育问题,目前日渐成为热门话题。

走进美术馆不应只停留在形式上

美术馆在兴起之初就与“公共”二字密不可分。比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当初建立仅仅两年之后,便开设了第一个教育项目——针对成人观众的系列讲座。而有些美术馆在具体建筑物落成之前,或者在藏品还未到馆的情况下,相关的教育项目就已提前展开。比如,1916年才正式开馆的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其公共教育项目却始自1915年。

发达国家的美术馆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服务对象、教育目的以及教育方式等问题,已经逐渐达成某种共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这方面的讨论依然在继续。而在近年来美术馆事业发展迅速的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应如何发挥更大作用,更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有专家直言,当前所谓的美术馆建设时代的到来,还将比较多的注意力停留在单纯的场馆硬件建设方面。目前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无外乎举办讲座,或者举办学术研讨会,但这些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不少美术馆虽然已经日益意识到观众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其教育活动仍然缺乏一贯的连续性与明确的目标;目前开展的教育项目多是围绕馆内展览与收藏进行,延伸性不足,与院校、社区等尚未建立起多元、稳定的合作模式。

美术馆变得越来越“平等、开放、可接近”

华东政法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钱伟认为,当代美术馆的教育项目应当从“教育”功能转向“分享”功能,这需要美术馆认识到其核心功能已逐渐由展品转向观众;从展示转向活动。

钱伟解释说,传统美术馆以展品为核心,决定了美术馆的服务对象、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都是单一的。“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知识可获得性变得越来越便捷,这让美术馆变得越来越‘平等、开放、可接近’。”因此,美术馆必须将“观众”摆放在“展品”位置之前。“不能仅仅思考我们需要怎么样的观众,而更应该思考我们正在服务怎样的观众。”

品牌美术馆和草根艺术空间都是观众需要的

与会专家还在研讨会上提供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美术馆案例,值得业界思考。

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堪称品牌美术馆建设的奇迹。这座由著名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博物馆落成之后便成为地标性的建筑,甚至拉动了地方经济。在文化领域,甚至出现了一个专业名词——毕尔巴鄂效应,就是指借助博物馆、美术馆等重要的文化设施带动地方经济,进行都市更新。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立后,更是在对观众的艺术教育方面为当地树立了一个标杆。

另外一座“美术馆”则位于巴西圣保罗贫民窟中。在建筑非常密集的情况下,当地一个社区服务组织清理出一块空间,建成了一个洗衣房,目的是方便社区妇女集中洗衣服,而房间外墙空间则被用来对孩子们进行艺术普及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样一块自己开发出来的空间同样承担了城市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这样的一个“流动”美术馆更接地气,更为草根。

专家们认为,品牌美术馆和草根艺术空间承担的任务不同,进行艺术教育的手段各异,但是这两者是互为补充的,对城市的艺术教育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