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同龄人绘就精神图像——访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画家许江

2015-12-03信息快讯网

 

为同龄人绘就精神图像——访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画家许江-信息快讯网

许江笔下的葵花即将盛开在上海中华艺术宫。这是许江现场阐释创作理念。

本报记者 叶辰亮 摄

■“葵园既在大地上,又在人们的心中。”许江说,“再优秀的艺术家也不能离开生活、离开大地、离开人民。而且这里的生活不是杯水风波,而是饱含着几代人的努力,带有生存命运式的东西”

今天起至2016年2月28日,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画家许江的艺术大展——“东方葵II——来自葵园大地的报告”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88天里,60余幅大型油画、百余幅水彩画及一系列大型雕塑将分布在4个主题板块中呈现给观众。本报记者日前走进中华艺术宫,在本次艺术大展布置现场采访了许江。

除了是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还是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然而,他的影响力并不是因为他有着这些“身份”,而是他作为一个真正的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勤于对生活发现和思考,善于以独特的艺术反映时代的风貌、人民的心声。单以此次艺术大展的名称而论,葵名“东方”,不只是由于许江与葵最初的相逢是在小亚细亚高原那个世界史上的“东方”起点,也不只因为葵永远朝向太阳。“东方葵”真正的“东方”定义体现在许江对油画语言的本土再造,也表现为他“在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宏大进程中,为‘向阳花开’的一代人塑造集体意象”。

画葵即画人。过去的12年,许江以葵为同龄人绘就精神图像;今天,他希望自己深耕大地后的作品,能进一步通达文化的时代境界,与年轻一代对话。

创作者不能只抒一己悲欢

开展之前,许江几乎整天泡在中华艺术宫的“0米层”内。他看着展品一件件被排布到精准位置,而后穿行其中,如同他曾无数次从万亩葵园里经过那般。与普通画展略有不同,许江的油画并不在墙上,而是铺陈在齐腰高的展架上。他说:“当人们从画卷两边走过,仿若亲历了葵园的春秋冬夏、葵的一生。”

是的,许江的葵,其意是重生,其韵在家园与历史。正是这种内在的精神力,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个人的抒怀,而成为时代的写照。令他无限欣慰的是,许多普通人,也读懂了他笔下的葵。一年前“东方葵”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时,一位大学生找到许江说:“许老师,您的葵花我还看不懂,但我的父母看懂了。他们在您的葵花前争论着、回忆着。”越过年轻人的肩,许江看到不远处那对夫妻,他的同龄人,脸上分明有青春的激昂。

人们为什么能够读懂他和葵之间的语言,愿意走进他深深耕植的葵园?

“葵园既在大地上,又在人们的心中。”许江说,“再优秀的艺术家也不能离开生活、离开大地、离开人民。而且这里的生活不是杯水风波,而是饱含着几代人的努力,带有生存命运式的东西。”

时间倒转回2003年,许江在土耳其的马尔马拉海峡与葵不期而遇。“当时我蓦然遭遇一片夕阳下的老葵。它们钢浇铜铸一般,与大地浑然一体。它们正朝向同一个地方,太阳在葵的身后缓缓落下。我仿佛看到一群老兵,也看到我们自身,那曾经‘向阳花开’的一代人。一瞬间,我所有的关于向阳花的记忆——那时代的群体命运和现实的风雨沧桑,那交叠在我心头数十年的记忆被怦然激活。”

他看到的,不仅是葵的荒原表情,还有一代人的生命旅程。“创作者不能只抒一己悲欢。”那是他葵园绘画的发端,从此,他笔下的葵生生不息。

艺术当“不由自主”地生长

为避免复制自己,12年来,许江一直奔走在寻葵、画葵的路上。

2007年冬天,内蒙古雪原,天地一色的微茫间,葵叶已凋零,花茎却笔直。而葵盘挑雪,更为这肃穆平添几分冷峻的力量。农民告诉他,葵是最草根的物种,土地贫瘠时,它是称职的拓荒者。“因为葵发达的根系会抓松土壤,能揉碎石块,老葵还会用身躯去滋养土地。三年五载后,土质就得以改善。”关于雪葵的描述深深触动了许江。之后,他的笔告别了荒原中葵的羸弱,他开始画葵秆挺立、意气风发的样子。又过了若干年,新疆阿尔泰,农民把葵收割下来,堆起来像墙、如山。他心里一动,随即创作了《东方葵》系列。那堆叠的葵形成了山脊一样生长的力量,让人想起宁折不弯的中国精神。

今年夏天,台风“灿鸿”侵袭杭州湾。听说浙江海盐一片葵园受损,许江连夜赶到现场。他面前的葵园已失去往昔的娟好,大片大片地倒伏着。可侧面望去,却是另一番波澜,此起彼伏。他立刻在午后炽热的阳光底下展开画架,记录这绿与黄的交错。次日凌晨,晨光熹微中,他又踏进葵园。“黄绿褪去,低伏的葵秆变得凝重,仿佛诉说着那个夜晚的狂风骤雨。”许江清晰记得,那瞬间,自己化身为葵群里的一株,成为与风暴搏斗的见证者。那天的画作成为他如今最爱的一幅——《倾覆者》。

一度,许江以为只有经受过雨雪风霜的葵才算得上苍凉。哪知,一把安静地开放在他身边的葵竟也带来震撼。“有学生送我一束向日葵。我把一半带回家,插在清水里,第二天就蔫了。另一半被我插在工作室滚烫的热水里,20多天后依旧盎然怒放。”初时,他觉得难以置信,但想到那戈壁滩上的葵,眼前一切便顺理成章——葵原本就该生长在艰苦卓绝的地方,如此才能以坚强和理想不断地锤炼自己。

就这样,许江陆续遭遇生命中一个个愀然于心的葵园现场,并从这些场景里反复提炼着葵园绘画的精神内核:葵是一代人的肉身,它炽热、燃烧,它草根、具有群像,既包蕴着一代人的生命况味,也凝聚着人民的博大与坚强。

正如时代在不断向前,许江笔下的葵也在悄然变化。他说:“葵随着时代生活的变迁而变迁,随着我们生命的成长而成长。这些变化不是生硬地外加,而是从内心不由自主地生长出来。”12载以葵咏物言志,而今站在新轮回的起点,许江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一支笔——那不是他赖以成名的油画笔,而是普通水笔,是他一年四季插在口袋里的四支笔之一——他用那支用来写教学笔记的水笔写下12个字“视觉国学、视觉乡土、视觉担待”。他希望,这一次的展出不仅让他的同龄人寻到共鸣,还能让年轻人体悟“向西归东”的情感。

“要把中国那些最深刻的东西理解好,并融入到西方的油画中去,这是艺术教育能为未来中国、未来世界做出奉献的地方。”许江说。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