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金融学科为何如此重要
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球金融市场可谓云谲波诡。股票市场经历了过山车行情,P2P平台及贵金属交易平台频现倒闭,“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
金融市场设立的初衷是促进资源的更有效分配,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也波及经济增长。如何理解金融对社会正在产生的巨大影响,金融教育如何能更好地让金融市场发挥正能量? 当下,笔者认为是时候谈谈本土高校建设世界一流金融学科的问题了。
事实上,当世界上第一家商学院于188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立时,学院就明确了 自己的使命:“在教授学生广泛知识的同时,灌输通过比拼获胜从他人手中夺取钱财是不道德的,而赚取钱财的前提是为他人提供服务”……
金融对社会的正能量显而易见。在回答什么是好的金融教育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金融
从世界经济角度而言,金融在本质上并没有好坏之分。它既能助推社会走向公平、繁荣和生机勃勃,从而有益于社会发展,也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及经济动荡。
金融产生的正能量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现在寒假到了,假如你要开始欧洲之旅,只需带一张信用卡出门就可以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金融体系,你可能得带上大量的现金。更麻烦的是,这趟旅途你可能会用到欧元、瑞士法郎、英镑以及丹麦克朗等不同的货币,然后你还要先把人民币兑换成这些货币。还有,如果没有发达的金融体系,你不可能网购、不可能足不出户就支付水电费、给手机充值、给朋友转账……这些就是金融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个重要功能,即便利清算和支付的功能。
事实上,正是社会对这一功能的需求推动了银行的出现。可以说,银行最初并不是以一个高大上的面目出现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而迎合社会需求而出现的一个现实产物。
英文“银行”一词源自于意大利语Banca,意思是板凳。进入13世纪以后,欧洲贸易日渐繁荣,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几个港口城市交通便利,各国商人集聚,因而成为欧洲商业与贸易要冲。由于货币不统一,商业和贸易结算就需要评估、兑换货币,当时提供这一服务的人通常都坐在港口的长板凳上,等待人们来兑换,这些人被称为坐在长板凳上的人,就成了以后银行家的起源,而板凳一词后来也衍生成为“银行”的意思。
如果清算和支付功能是最初推动社会进步的金融正能量,那现代金融另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就是聚集和分配资源。比如,一家刚成立的小公司,产品还没有打开市场,公司周转困难,缺乏资金做进一步研发。如果没有金融市场,那它很可能倒闭了。而金融市场可以把闲散的资金聚集起来,然后去支持有潜力公司的发展,为他们提供融资。从苹果、微软、英特尔到阿里巴巴、腾讯,他们在创业之初都得到过风险资本的支持,然后成长并上市,在股票市场获得持续的融资。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金融市场,今天我们就用不上苹果手机、也不会有电脑、更没有微信;可能也不会有高铁、飞机。推动社会进步的金融力量还有许许多多,金融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金融并不总是在推动社会进步。肇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例子。次贷就是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较差,收入和还款能力较弱,其它负债较重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相比于发放给有良好信用记录群体的按揭贷款,次级贷款的利率更高,风险也更大。从2006年开始,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低迷也使购房者再融资变得困难重重。这种局面直接导致美国大批次贷不能按期偿还,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出去,造成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贷危机。
更严重的是,这些不良次级贷款已经被打包成各种金融衍生品在市场上交易,大量的投资机构都利用杠杆在交易这些衍生品。随着次贷产品价值的急剧下降,包括新世纪、雷曼以及贝尔斯登等在内的投行相继倒闭,次贷危机随后演变成全局性金融危机,并从美国向世界各国传导,并导致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时至今日,虽然美国经济已现复苏势头,但欧洲、日本和很多其它国家的经济仍陷在增长乏力的泥淖。
对世界一流金融学科的追求将进一步推动学术界的竞争,同时,也会减少一些危言耸听的所谓“知名经济学家”的出格言论
应该说,金融能多好地履行其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能非常依赖于公众对金融的认知。在金融学的公众教育及金融学的研究这个使命上,大学的金融学院、商学院等责无旁贷。这两个使命恰恰也凸显建设世界一流金融学科的重要性。
当我们在为一个个金融帝国的轰然倒塌而震惊、为一次次的金融欺诈及道德沦丧而痛心、为一次次的金融体系设计缺陷而沮丧时,我们更应该在困境中砥砺前行,争做世界一流的金融研究。如果金融研究流于形式,就无法正确理解各种金融产品对金融系统及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意义,更无法预警金融危机。一流的金融研究能让我们及时发现金融系统的扭曲,是防止金融阻碍社会进步的良药。同样重要的是,对世界一流金融学科的追求将进一步推动学术界的竞争,并确保自我利益的追求创造出普遍的善,推动金融研究沿正确的轨道前行,并减少一些危言耸听的所谓“知名经济学家”的出格言论。
有效的风险教育,不仅仅是类似“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样几句话,更应该是有理有据、通俗易懂的金融知识教育
当前,我们的大学特别是从事金融学等商科研究的学者,显然担负着利用专业贡献知识和推进社会进步的双重责任。一流的金融学科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促进社会进步:
(1) 金融专业人士的教育
金融职业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现在的金融界专业人士大都接受过系统的金融教育,即使跨界人士也大多在进入这个行业后接受过金融专硕、MBA及金融非学位教育等培训。大学金融教育的内容在他们今后职业生涯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就曾指出:“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诱因中,教育者所犯的错误占很大一部分。特别是学生过度的暴露在有效市场理论的影响之下,促使市场产生投机性泡沫”。
因此,大学的金融教育必须使学生接受到尽可能正确的关于金融市场的知识。此外,还应该在金融道德的教育上做努力。这一点之所以值得强调,是因为历经好几个试验后,研究人员发现过一个很讽刺的结果:如果接受过金融学教育或者当大型国际银行的雇员身份被凸显时,人们会变得更加不诚实。
突破金融市场道德底线,还有许许多多更直接的例子,如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Libor) 的操控丑闻、华尔街大银行拿国家高额补贴同时却大量发放奖金、股票市场的内幕交易等等。道德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金融行业的激励机制(例如年终奖金) 都直接与业绩挂钩,并且对很多违反道德底线的损人利己行为监管困难。在道德教育这一点上,似乎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不是很成功。正因为如此,这凸显了大学肩负的金融道德教育使命之重;也凸显建设一流金融学科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的金融理论在金融行业的激励机制和监管体系设计上能有突破,相信这一问题能有较大改观。
(2) 社会公众的教育
在2008至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各地出现了“占领华尔街”运动,把矛头直指金融业。类似的反金融的厌恶情绪迅速波及到了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地,并出现了“占领伦敦”、“占领墨尔本”之类的抗议活动。这些事件一方面显示金融体系监管上的一些漏洞;另一方面也显示在投资者风险教育方面的缺失。有效的风险教育,不仅仅是类似“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样几句话,更应该是有理有据、通俗易懂的金融知识教育。事实上,公众对金融风险认知的恶化会导致恶性循环,当反金融的情绪盛行时,发挥金融的正能量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大学金融学科与学院的建设除了教育学生以外,显然也担负着社会教育的职责。即使我们回到学校内,金融学的教育也应该可以做得更多。在新加坡,金融相关课程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因此,他们的学生无论什么专业,都学习了一些必要的金融知识。因此,当你听到几个刚刚参加工作的朋友在那里讨论退休财务计划的时候,并不是什么令人吃惊的事情。这应该是比较成功的金融与风险教育案例。相比国内,大众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国内非金融、会计专业的学生很少接受金融知识教育。关于低收费地提供大众金融教育,互联网技术显然能够满足这样的大课堂需求。问题是,我们首先必须让大家意识到接受一点金融教育的重要性,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3) 充分发挥智库功能
有别于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金融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参与到政策制定中去,用我们的研究和教学为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提供深度观察和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并提供敏锐、前沿的经济金融观点及金融问题解决方案。
在如何发挥智库作用方面,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是一个重要例子。布鲁金斯学会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帮助联邦政府制定财政预算。2008年奥巴马入主白宫以后,该学会专家彼得扎 (PeterR.Orszag) 则再次挑起政府预算大梁。相比较而言,中国智库在这些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流的金融学科建设还能为社会贡献更多金融正能量。总之,我们应该通过一流的研究和教育,尽力利用技术安排,为公众利益重塑金融业,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充分利用金融体系,使社会财富奖励劳动、智慧和价值创造,让金融为社会进步服务。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