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要的就是一种喜庆仪式感

2016-02-02信息快讯网

 

长宁区民俗文化中心里一副副春联衬托出浓浓的节日氛围。文汇报记者叶辰亮摄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实习生 朱颖婕

昨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传统的“小年”,长宁区民俗文化中心里,老街茶馆灯笼高挂、春联飘红,俨然一部回溯往昔的浪漫主义春节大片。演民艺、说民俗的过程中,“我们的节日———海上畅谈·话春节”文化活动请来知名民俗专家鲍鹏山教授,现场讲解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熟悉、看重的节日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含义。

“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过年习俗天南海北皆是情

十二生肖由何而来? 贴春联有些什么讲究? 南北方在过年习俗上都有哪些差异?鲍鹏山的讲解由一连串问题展开。但未及专家解惑,现场居民已然争论开去。本来,春节就是中华民族最熟悉的传统佳节,家家户户自有一套流传已久的过年习俗。上海过年吃饺子还是汤圆,“福”字在哪里才需倒贴,男女生作揖手势有何不同———现场相声《新年话年俗》就是一束投影。

从稚口小儿到耄耋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就过年习俗说出别具一格的道道。热闹的争论尚需专家指点迷津。哪料,鲍鹏山连连摆手:“其实,过年哪有什么定论。”十二生肖从哪儿来?鲍鹏山说,生肖传说纷繁庞杂,但从没有哪条理论定规,只是在长期的历史流转中选择了约定俗成的一种。南北方过年有何差异?鲍鹏山也摇头———“如今南北分界早已模糊,所谓北方吃饺子、南方品汤圆,早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了严苛界限。种种说法都无论对错。”过去就有“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讲的即是传统民俗在民间乡里的差异。“今天,虽然世界变小了,南北之间的融合更顺畅了,但民间尊崇自己家族流传下的各种习俗,天南海北都是人之常情。”鲍鹏山介绍说。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这一天”与“每一天”不同

既然十二生肖的渊源无迹可寻,过年的民俗也没有约定俗成,那为何我们还要坚持民俗、坚持那些未必正确的过年传统? 专家的回答是:为了追求仪式感,“过年,过的其实是仪式感”。

昨天“年会”现场,一副副春联均出自社区书法爱好者之手;俏皮又古朴的皮影戏让居民回味儿时记忆;非遗传承人华兴富当堂演绎的“撕窗花”则博得满堂彩。在民俗专家眼中,过年、过节正是这些生于民间、传于民间的技艺发扬光大的“土壤”,因为节日需要仪式感。“仪式感是体会投入、体会感情、体会过程”,鲍教授强调,春节是个节日,而不是一个假日,假日是“假”(借)给人们的时间,可随意处置,而节日有其固有的历史意义和规矩,是为了把“这一天”与“每一天”区别开来。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提笔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的春联。而苏轼诗句“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亦是可循的最早的关于儿童守岁的诗词。“在古代,人们为年节设置如许习俗,就是为了让这一天在平淡日子里显得与众不同。”鲍鹏山说,今时今日去探寻习俗从何而来,不如守住现有仪规,借仪式过好年节。

至于哪些仪规不可或缺———“团圆”。专家们一致认为。现代人虽疲于奔波,但春节时分,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顿团圆饭,这是无论南北古今,都不曾抛开的头等大事。此外,拜年、贴春联、贴“福”字、放爆竹等,也该做春节里留有固定的一席之地。“对于春节民俗而言,其仪式感的意义和价值远超过民俗行为本身。”鲍鹏山说,因为这其中包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愿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理应被传承下去。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