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霸初三就开始写学术论文,28岁成“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

2016-04-01信息快讯网

 

 

张婷

3月25日,2015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颁奖典礼在法国巴黎举行,28岁的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应佚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她也是中国首位“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

外表文静的应佚伦,做起科研来却毫不含糊:在 《ScientificReports》、《ChemicalCommunications》、《AnalyticalChemistry》 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8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7篇,通讯作者文章4篇;申请发表专利4项,其中已授权3项;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项,并以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

“学霸”的成长是有秘诀的

应佚伦人生的第一篇“论文”诞生于初三。女孩子走上科研道路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在巴黎参加颁奖典礼时,应佚伦与其他获奖女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感悟:小时候的科学启蒙非常重要!

应佚伦首次结缘科学,是在上海市娄山中学读初一时。在课外兴趣班,应佚伦尝试了做植物的组织培养、解剖小动物、做标本等多项实验,尚未接触化学课的她,开始与瓶瓶罐罐打交道,那些不知名的配方、溶液,也从高中学长的口中得知是“氢氧化钠”、“碳酸钠”,而看着自己培养出来五颜六色的菌类,她觉得“科学真好玩儿”。

从初一“玩”到初三,科学的种子也在应佚伦心中悄悄萌芽。初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应佚伦将兴趣班里同学的实验结果作了文字总结。“现在回想起来,那完全是一篇科研论文。”应佚伦笑言。

高中时,应佚伦对科学的兴趣愈加浓厚。她就读的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不但课外兴趣小组众多,还建有比较完备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在这里,她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组织切片,并且亲手操作了多个化学实验。

爱上化学的她,在高二分科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化学,在高考时更是将目标锁定这一方向。

从实用主义到理解化学本质

虽然中学的启蒙让应佚伦觉得科学很有趣,但上大学之初,她并没有将从事科学研究定为目标。报考精细化工专业,她的目的很单纯:求助“度娘”后,得知精细化工与日用品相关,嗯,那就报吧。

其实应佚伦现在回想起来,并不知道化学的本质是什么。她所在的优秀生班里,有许多同学在中学时就获过各类竞赛奖励,还有不少同学已清楚自己的兴趣方向,有自己崇拜的科学家。“在这样的氛围下,感觉自己被同学推着向前走。”应佚伦说,当时只知道自己的有机化学学得挺好,至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是什么,却不甚清楚。

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一批优秀教师的课堂传授,让应佚伦豁然开朗:国家级教学名师黑恩成的物理化学课,严谨中不乏生动;荣国斌老师的双语有机化学课,为她日后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了基础;王氢老师的双语分析化学课,完全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中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理念……

在多位名师的教导下,应佚伦逐渐了解了四大化学各自的魅力,但尚未确立自己的兴趣方向。虽然参加了校内的USRP创新活动,但所做的催化方向,却没有切中她的兴奋点。

结缘名师开启科研之路

2007年,应佚伦读大三,根据培养方案,需要进入课题组开展科学训练的研究;这一年,现在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龙亿涛回国,担任华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机缘巧合下,师生结缘。在龙亿涛老师的指导下,应佚伦开始了“现场电子自旋共振光谱电化学研究”课题的研究。

武侠小说中,像郭靖、杨过、令狐冲等武林高手,无不是经名师精心指导加个人非凡努力后,方能卓尔不群。科研亦是如此。在应佚伦眼中,龙老师注重系统性地培养她的科研能力;而在龙老师眼里,应佚伦对待科研“努力、专注、投入”,成长速度快。

名师虽能出高徒,但科研的挑战无处不在。摆在应佚伦面前的第一道坎是:什么是电化学? 为了让她尽快熟悉这一领域,每次讨论,龙老师都在黑板上写满公式、画满图;有时围绕一个问题,能探讨到晚上十一二点。

第二道坎是:没有现成的实验装置。龙老师的课题组刚刚组建,许多实验装置都需要自主设计、组装。应佚伦做的第一个实验是“电化学联用技术”。“当时龙老师给了我一个图纸和模型,我需要根据模型进行改善、设计和组装。”应佚伦说,第一次实验没有成功。

最难的是第三道坎:科研成果如何表达? 应佚伦曾出现过迷茫;“课题做下去了,但我不理解其中的意义? 我不会写文章,要这些实验数据有什么用?”依然是龙老师指点了迷津。在其帮助下,应佚伦发了第一篇会议论文。

直到此时,应佚伦才拨开层层迷雾,熟悉了整个科研流程。

优秀女博士成长记

2009年,应佚伦本科毕业,被保送至本校硕博连读,师从龙亿涛教授。恰逢其时,龙亿涛课题组获批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研究方向为“纳米通道单分子分析方法”,这在国内是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龙老师将它交给了应佚伦。

应佚伦用不到半年的时间,从熟悉实验室开始,搭建了纳米通道单分子检测仪器平台,开发了相应的数据分析软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基于生物纳米通道的单分子分析研究。在积累了一定的实验数据后,应佚伦找到切入点开始撰写文章,龙老师联系了国外相关领域的教授帮她修改文章。“这让我的英语写作有了很大的提高。”应佚伦说。

2010年,应佚伦参加了在加拿大举办的“国际化学年会”,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很少有一年级研究生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这个平台大大拓展了我的国际视野。”应佚伦说。

后来,应佚伦关于“单个DNA适配体的构型研究”的研究成果,以封面形式发表于2011的首期 《Small》 上。“做封面的经历,让我第一次知道,用美丽的图表展示科研成果非常重要。”应佚伦说,在进一步提炼文章时,对研究的理解更深入了。

当自己的工作逐渐得到认可,应佚伦对科研的信心更足了。硕博连读的第二年,应佚伦入选了华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

如此优秀的女博士,会不会一心扑在工作上,感情生活一片空白呢? 让人意外的是,应佚伦不但在读博士期间结了婚,还在从事博士后研究不久做了母亲,但她的科研却并未因此而停滞。

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应佚伦的秘诀是“专注”:陪伴孩子全心全意,孩子睡觉后再工作;工作时百分之百投入,提高每一分每一秒的效率。

事实上,在导师龙亿涛教授眼里,应佚伦做事一直如此专注。或许,这正是她能在科研工作中成果丰硕的制胜法宝吧!

交叉学科研究为人类健康努力

DNA测序能够从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预测罹患多种疾病的可能性,同时可以帮助患者精准治疗。但目前的DNA测序技术,不但价格高达十万美元,结果揭晓过程也长达三四周。有没有一种DNA测序技术,既能在24小时内出结果,又能将费用降低至1000美元内,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 应佚伦开展的纳米通道单分子分析研究,将有望实现这一梦想。

据应佚伦介绍,纳米通道单分子分析研究涉及化学、生物、医学等多个交叉学科。项目探索新型纳米通道成孔材料,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新型纳米通道的单碱基识别技术,应用于DNA损伤检测、单碱基甲基化分析、单碱基多态性研究以及多种microRNA分子快速识别分析。

“研究成果有望为肿瘤早期诊断、分期、预后判断以及遗传疾病相关致病基因搜寻等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支持。”应佚伦说。

从生物纳米通道单分子分析,到参加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培养项目时接触纳米界面修饰,再到博士后时的纳米通道单分子分析,应佚伦的研究领域一直在拓宽。即将结束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她,希望未来能借助国外的先进实验室拓展新的研究方向,以期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