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硕士给高三课堂带来啥

2016-04-13信息快讯网

 

牛津硕士给高三课堂带来啥-信息快讯网

牛津入学仪式上,梁力萌(左三)和学院同学合影。(梁力萌供图)

牛津硕士,本科毕业于香港大学———拥有高学历的海归梁力萌,如今是曹杨二中的英语教师。入职刚满1年的她,带教的是高三年级的物理平行班。眼看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但这个出生于1989年的“海归老师”还是执意要给高三课堂带来一股清新“海风”,要在教学中加入“带学生飞得更远”的东西。

“我更看重这些内容对他们的影响有多长远”

高中毕业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本科获得香港大学英语教育和英国语言文学的双学位,牛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专业硕士毕业……“学霸”梁力萌从小就做班干部,时常有机会走上讲台的她,自信、不怯场、掌控力强,这也让她对教师这份职业情有独钟。

“从我报考的本科专业就可以看出,我最初的职业理想就是成为一名教师。”与不少“海归老师”选择去国际学校任教不同,梁力萌去了一所体制内的传统高中教书。

“国际学校的孩子已经拥有了最一流的资源,然而我的理想,是让更多的孩子接受精英教育。与国际学校的孩子相比,我们这里的孩子更需要好老师,我希望传授给他们更多的东西,带他们飞得更远,创造出最大化的价值。”梁力萌不无担忧地说,在教育逐渐产业化的背景下,越是传统大众的环境(例如公立学校),越是留不住优秀的教师,然而大多数孩子还是只能在公立学校就读。为了更多工薪阶层的孩子,她想在最前线、最难改变的地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抱着这样的教育理想,梁力萌来了。入职一年后,就带教高三———最能真切感受到竞争之残酷和应试之极致的地方。尽管对高考并不陌生,但作为教师身处其中,现实的压力在所难免。她坦言,压力主要来源于高考的训练模式———自己在大学学的是如何运用交际教学和任务教学法“听说读写”,但现在要面对的是应试,有点不习惯。

“高考竞争者众多,教学中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大,但我在努力地适应和融合。”梁力萌的“融合”,首先从写作教学开始,入职后,她发现受应试导向影响,中学英语课堂的写作教学十分缺失。有经验的老师都明白,教写作是“投入100分,产出只有1分”的事。现实很清楚,高考满分25分的作文,哪怕你写得再好,也最多比别人高出2-3分。与其把功夫花在写作上,不如狂练语法和词汇,这样提分更快。

但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梁力萌深知,一个人真实的英语水平,就反映在写作上。她主张“以写促读”,以“输出”带动“输入”。“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会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尽管现实阻力不小,但我希望教给学生的内容是着眼于他们一生发展的,我更看重这些内容对他们的影响有多长远。”

同样是一堂词汇课,别的老师从分析词性和讲解例句入手,梁力萌则完全换了一种上法———让学生把所给词汇串联起来写故事,然后互相投票看谁写得好。结果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有一组学生竟然写出了《俄狄浦斯王》的希腊悲剧。

有时,梁力萌还会在课间给学生们放电影,哪怕看完一部电影可能需要花一个学期的时间;在巴黎恐怖袭击发生后,她会花10分钟时间给学生看相关主题的TED演讲,告诉他们恐怖组织是如何形成的,给学生国际化的视角;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获得奥斯卡影帝后,她请学生听写影帝的获奖感言,共同关注环境保护;她还会摘编介绍老龄化、新科技等前沿观点的文章供学生阅读,结合自己的留学见闻,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

梁力萌一直坚信,课堂上的一个小改变,可能会影响一个集体,渐渐地影响到学校,甚至更大更远。“我努力在现实环境中着陆,同时也希望加入带他们飞得更远的东西,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受益。”她说,做老师,最大的回报永远都是看着学生成长。

“我想为学生寻找更多的‘出口’,借助语言看到新的世界”

别看只工作了1年,梁力萌在学生中的人气超高,学生听她的课,眼睛真的会发亮。她与这批1997、1998年出生的学生相比,年龄差距不大。“感觉没什么代沟,她算是平时跟我们交流最多的老师之一,经常在班级QQ群里给我们发些英语视频和文章、写作技巧等,她也是改作文最认真的老师。她关注到了我们每一个人,根据我们每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学生小杰(化名)的英语成绩一直在及格边缘徘徊,但他的努力梁力萌看在眼里,小杰始终记得老师说过一句话,“我相信你,如果你这么努力都学不好,那我们班上没人能学得好了。”

“老师一直对我很上心,我考得不好,她会帮我分析文章脉络,给我开小灶。”在最近一次难度颇高的考试中,小杰破天荒考了104分,高兴得睡都睡不着。

“我觉得学生们最喜欢我的一点就是我很平等,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欣赏每个人身上的特质。”梁力萌说,这与她在香港大学就读时的首次实习经历有关。当时,她教的是一个薄弱学校的差班,孩子的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高一还搞不清一般过去时,见面就问“老师,你结婚了吗”“你有男朋友吗”“你不要说英语还是讲粤语吧”,上第一节课,梁力萌就努力地记住了每个孩子的名字,她教得很用心。不过,学生的真正蜕变源自一次突发事件———一个学生跳楼自杀了。很多孩子都哭了,梁力萌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为他们疏导情绪,告诉孩子们认真活着就是对逝者的最大尊重,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从那以后,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来了180度大转弯。

“这件事告诉我,老师对一群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有教授说过,一个班里最需要关注的不是金字塔顶的1%,而是下面的99%。”梁力萌不戴有色眼镜看学生,甚至在接班前不关心他们的既有成绩,她要帮助学生寻找到更多的“出口”。

“出口”有很多,比如一些男生不擅长“背”,梁力萌就让他们“写”———写故事、写小诗,互相投票张贴上墙。在同伴评价中,那些英语成绩不好的人往往拿了最高分,他们没想到以自己的英语水平竟可以写出一篇让大家喜欢的短文,瞬间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还有一些逻辑思维能力强的男生爱钻研,梁力萌发现这些学生的语法学得特别好,鼓励他们扬长补短。有时做阅读理解,梁力萌会找两个同学上台画一个坐标轴,引入函数和自变量关系,用理科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这些独特的教学技巧都让理科班的孩子十分受用。

对于一些高中生而言,学习外语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梁力萌却不认同,“我希望学生能借助语言看见新的世界,但语言背后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我会引导他们寻找正确的价值观,这样他们会看得更远、飞得更高。”

“海归老师”吹来清新之风,带来真正改变课堂的革新力量

梁力萌的带教师傅———曹杨二中资深英语教师葛伟对爱徒不吝赞美,“海外留学经历让她拥有了更扎实的语言素养,她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很到位,在传递语言承载的信息上也更顺畅。”有着24年教龄的葛老师在要求徒弟规范教学的同时,也在小心地保护爱徒的棱角、特长和对教育的热情。

“她在实践教育理想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也在努力地适应。确实,如果把她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比作是一个张开的手掌,那高中教学或者说高考可能就是一个拳头,它们之间不该是排斥的,是能对接、覆盖和包容的。”葛老师也发现,梁力萌想教给学生很多内容,但高三教学留给她的空间很小,她难免时时纠结。

“如果人为地给予过多的限制,可能会打压她的工作热情,她身上那种充沛的东西———知识、方法、激情,都会流失,可能会为了应试变得功利,最终成为一名教书匠,那有点可惜了。”爱才心切的葛伟说,这些“海归老师”给课堂吹来一股清新的“海风”,激发了学生的生命力,课堂内外变得更精彩了。而校领导也在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海归老师的优势。

在葛伟看来,这些“海归老师”更纯粹,只有像这样热爱教育、有理想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优秀青年人才加入到师资队伍中来,我们的行业才会变得更纯粹,才能真正形成改变课堂的革新力量。不少从教数十年的老师也感慨,如今自己只能从“刷题”中寻找新鲜感,期待这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充实进来,让课堂变得更灵动。

顶着牛津硕士的光环,梁力萌也难免被问到一些颇为现实的问题,诸如前期求学的经济投入是否远大于现在的回报? 如果不做体制内的老师,是否能赚得更多?虽然梁力萌总是用她一贯的乐观开朗回应说,这是她的梦想,她不计较回报,但这样的质疑多了,难免让她感到尴尬和困扰。

在渴望之余,教育界人士也有担忧。在他们看来,目前基础教育领域“海归老师”的到来还属偶然事件,若要将偶然变成必然,让教师岗位变得更有吸引力,仍需机制的保障。

“海归老师”的清新之风是吹来了,但究竟怎么吹,能吹多久,或许更值得思考。

报记者 钱钰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