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报告:中国传媒国际竞争力呈现“三喜三忧”特征
图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主持发布会。
《中国传媒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2015)》蓝皮书(以下简称“报告”)6日在上海发布。报告指出,中国传媒国际竞争力从规模、结构、竞争力指标等多维度来看,呈现出“三喜三忧”的特征:可喜的是,出口规模高速增长、传媒贸易顺差增长快、传媒整体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令人担忧的是,中国传媒整体竞争力仅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传媒核心产品与服务出口份额低、传媒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逐年下滑。
据主持报告的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介绍,2003年到2012年,中国传媒总体出口值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出口总值增长了336亿美元。自2006年以来传媒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而且顺差额不断增长,从2006年的11.86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60.39亿美元,增长5倍多。国际份额同样取得了长足进步,从2003年的2.07%增长到2012年的6.01%。但是,传媒产品和服务在中国出口结构中的地位较低,大部分年份不到出口总值的2%。通过中国传媒贸易差额、市场份额的国际比较,课题组发现,虽然中国传媒整理竞争力在增强,但是仅达到国际平均竞争力水平。
报告指出,中国传媒产品与传媒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呈现“冰火两重天”。中国传媒类产品一直保持巨大的贸易顺差,2012年传媒类产品国际份额高达16.34%,传媒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数已经超越英、美、日、韩。但是,传媒类服务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12年其国际市场份额不到4%,传媒类服务中的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测验服务,竞争优势微弱;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10年来大部分时间处于竞争劣势,出口份额不到1%;核心传媒服务——版税和许可服务,国际竞争力非常弱小。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英美制造业的回流,2009年—2012年,中国传媒产品贸易顺差呈现下降趋势,英美贸易逆差不断缩小,中国传媒产品的竞争优势正在缩小。另一方面,中国传媒类服务贸易逆差近年来得到改善,竞争力呈上升趋势。传媒类服务中的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市场份额由2003年的1.51%上升到2012年的6.33%,未来预计仍将以较高速度不断成长。
2003年—2012年,中国视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直处于劣势地位;新媒体产品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但竞争力下降趋势明显;音乐类传媒产品具有较为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专业化程度较高;出版类传媒产品表现出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但是优势并不明显。
中国传媒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与英美相比差距巨大,也落后于日本。同其他金砖国家相比,尽管领先于巴西和俄罗斯,但是中国传媒服务在规模、市场份额等指标上,均落后于印度。
报告同时揭示,中国香港传媒产品出口增长乏力,国际市场占有率低于0.5%。中国台湾传媒产品进步较大,出口规模从2004年的6.1亿美元增长为2012年的61.5亿美元,增长近10倍。中国澳门传媒国际影响相对弱小。
课题组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强大数据支撑下,运用国际竞争力多指标评价方法,从时间的纵向维度与国家(地区)的横向维度上,对全球传媒整体竞争力、传媒产品竞争力、传媒服务竞争力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揭示了全球传媒国际竞争力演变规律及趋势,进而通过中外传媒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港澳台的比较研究,科学阐释了我国传媒国际竞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提升我国传媒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决策咨询建议,对于推进中国传媒“走出去”战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报告按时间顺序,纵向分析了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从2003年至2012年以来传媒产品、传媒服务的竞争力演变过程。同时,将中国与英、美、日、韩、印度、巴西、俄罗斯进行横向比较,揭示了我国传媒国际竞争力的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
报告中的传媒类产品主要包括:视听产品(电影、CD、DVD、TAPES等)、新媒体产品(数字录制、视频游戏)、出版物(图书、报纸等)和音乐(乐器、音乐印刷品)。传媒类服务主要包括:广告、市场调研与民意测验等;个人、文化和休闲服务;版税和许可费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等。
报告系李本乾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提升我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路径与策略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传媒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地》的阶段性成果。
图为发布会现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