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同台,探索更高层次中国医学

2016-04-25信息快讯网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普陀区中心医院大力发展“中西结合”,中医床位、中医数量为沪三级综合医院之最

刚忙完4月19日在普陀区石泉街道的健康大讲堂,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的医生们又开始头脑风暴,讨论市民的夏季“中医药膳”“中医治疗失眠”……这些议题,多为社区百姓“点的菜”,以面对面讲堂的形式送进社区,场场爆满,“入场门票”需要预约。

医院理念的改变源于一道特别风景:去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奖,给中医界打了强心针;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促进中医药发展成为共识。但具体该怎么做?要知道,集中主要医疗资源的三级综合医院依然是西医“一统天下”。

普陀区中心医院开始了自己的另类探索,在院内兴起了“西医学中医”的活动,打通中西医路径,中西医结合的努力成果促成临床、教学、科研四处开花。人们欣喜地看到,传统中医在这里找到热土,医院觅到了中医药这块宝。截至目前,这家医院的中医床位占12.2%,有106名中医分布于各科室,为上海三级综合医院之最,西医出身的医生们没有想到,与中医结合后,不仅治病手段更多元,他们服务的天地更广阔,患者的满意度也大大增加。

“西学中”热火朝天

当得知医院“西医学中医”班开学在即,普陀区中心医院的心内科医师王大英再次报名。3年前,她还掌握不好红花的剂量,学习中医不久,她借助中医药治愈了多年早搏伴心动过缓的复杂患者———西医对这类病人除了安装起搏器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外别无他法。如今,她已成功申请到中药促血管新生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尝足中西医结合的甜头,让这个西医直呼“觅到宝”。

王大英这样的“中医迷”在这家医院不是个案。该院的“西学中”班一开班,医生报名争先恐后,西医出身的儿科医生顾不上吃饭就去抢座位。

原来,儿科运用中医药在小儿腹泻、多动症、支气管炎等病症中疗效显著,家长反响热烈。

地处普陀的一些家长不再往市中心大医院跑,这家医院的儿科干劲更足了。“很多中医技术不用吃药,但见效果,家长很高兴。”儿科主任杨子珍说,如今,中西医结合在医院里成了科室发展的新方向,医护人员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超过60%,耳针法、艾条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早已在护士中普及。有老中医说,中医在这里遇上春天。

掘宝中医错位发展

地处上海西北角的普陀区中心医院是三乙医院,怎么落实分级诊疗?怎么把患者留住?这些问题摆在办院者的面前。

“中医药简、便、廉、验,有治疗特色,更能进社区做保健,别的大医院还没做起来,这完全可以成为我们的错位发展特色。”普陀区中心医院院长彭文教授说。

2013年,普陀区中心医院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一系列新举措出炉:规范中医诊疗行为,把中医治疗率、中药饮片使用比例等纳入科室考核,提高针灸、推拿、敷贴等治疗比例……2014年,该院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内科专科培训基地,中医肿瘤科拿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做强中医特色,辐射周边,带动二级医疗机构,普陀区中心医院开始在百姓中吸引越来越多的“粉丝”。这两年,该院手术人次、出院人次逐年提升,门急诊量的提升侧面反映病人的信任度。做强中医药特色还收获科研硕果。近年,该院中医药科研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4项,中医药论文突破120篇,SCI期刊论文18篇。

中西医结合为医改加分

“综合医院是我国卫生事业的主力军,汇聚了主要西医资源以及全国近半数中医。发展中医事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医院诊疗水平,医改也要求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名中医施杞看来,相比中医院,综合医院里中西医同台,又有大量丰富的病例,中西医结合能让中医药获得更大的发挥。

事实上,屠呦呦在青蒿素方面的研究和突破,张亭栋、王振义等专家从砒霜中获得口服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成果,华山医院戴瑞鸿教授改良苏合香丸研发出现代麝香保心丸等,都揭示了中西医结合的巨大前景。专家说,综合医院的中西医结合,何尝不是在探索更高层次的中国医学。

“我们会进一步推动机制改革,在中医药人才优化、医疗技术提升以及补偿机制方面再做提升。”彭文说,他们的目标是打造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区域医学中心,让患者信任,让患者满意。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