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创业和创业教育的精神本质

2016-05-20信息快讯网

曹祎遐

核心观点

创业,不等于开店赚钱,而是一种勇于开拓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任何关于自己独特个性、能力和魅力的展现都是广义上的创业实践。创业教育,不等于鼓励每个学生都去当老板,而是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了解和思考创业,将企业家精神应用到更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去。只有正视创业和创业教育的精神本质,才能够科学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

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许多高校成立了创业学院,开设了创业通识教育课程。然而,“创业学院无人创业”,创业教育“形式化”“运动化”等问题频频出现。如何才能走好创业教育的艰辛“创业路”?三个问题必须回答好:谁来教? 教什么? 如何考核?

存在着两种亟需改变的现象

从师资配置的角度而言,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着两种亟需改变的现象:一是滥竽充数。许多高校为迎合舆论热潮,在未完成配套准备之前就匆忙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让非专业人员(如辅导员或行政人员等) 在简单培训或匆忙准备下就开始授课传道;二是纸上谈兵。从各个学院抽调原聘教师,对原授内容做简单修改后就套上创业课程的帽子,缺乏实际指导意义。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个系统性工程,必须整合大学、政府、园区和企业等多种社会资源。就宏观的办学制度而言,要探索发展混合制院校,允许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就微观的教师选聘而言,要重视实践经验,将企业任职经历纳入考核条件,利用教育部正在搭建的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尝试遴选和聘请创业成功者、中层管理人员、风险投资家等担任创新创业课教师。值得注意的是,沟通社会与学校的导师制度必须真正落到实处,防止流于形式。例如,企业高管工作繁忙,即便挂名创业导师也难以发挥实际作用;相比之下,企业中层或风险投资人时间更加充裕,同时,其选聘人才或投资项目的需求也能够与创业学生实现对接,是更加可行和有效的导师选择。

不应因实践而偏废理论

在创业教育体系中,实践锻炼比理论学习更重要是一条被广泛接受的原则。一方面,由于创业课程必然涉及产品设计、融资选择、市场营销等应用型知识,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实际创业中还会碰到许多理论“不可解”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处理、时间管理、危机公关等,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锻炼。在这一点上,美国大学的创业课程值得借鉴:学生可与已在市场中崭露头角的创业公司高管们一起评判和解决现有的难题,也可以提出创业想法,组建团队实施创业项目,甚至接受风投的直接评估和投资。

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紧密结合,虽落脚于实践,也必以理论为基础。《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弹性学制”概念,允许学生在保留学籍的情况下休学创新创业。也有人倡议建立“由国家机制保障、行业政策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的大学生创业保险制度”。其共同点之一是一方面推动创业大学生勇于选择创业实践,另一方面为创业失败提供退路;共同点之二则是治标不治本。降低创业风险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在创业之路受阻之时仍有回旋的余地和能力。因此,创业教育不应因实践而偏废理论,不应因实用课程而偏废基础知识,不应放任正常的教学秩序让步于过度的商业活动的做法,更不应允许个人利益的价值取向颠覆了“大人之学”的教育理想。

重在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人的全面发展

创业教育的提出源于1989年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提出“EnterpriseEducation”的概念,意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我国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教育部在2012年出台的《普通本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要求(试行)》,把创业教育定义为“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人的全面发展”。可见,创业,不等于开店赚钱,而是一种勇于开拓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任何关于自己独特个性、能力和魅力的展现都是广义上的创业实践。创业教育,不等于鼓励每个学生都去当老板,而是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了解和思考创业,将企业家精神应用到更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去。只有正视创业和创业教育的精神本质,才能够科学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

对于创业教育的考核,应从参与创业率、创业成功率、年收入等硬指标转向创新理念、社交技巧、独立工作能力等软指标,而创业和就业都应纳入考核对象。首先,创业需要一定的资金和社会关系基础,因此,对于应届毕业生创业的硬指标考核意义不大。其次,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企业家精神而不是批量复制“老板”,相比于硬指标而言,软指标才真正契合这种精神本质。创业教育,从形式上看可能是一门课程、一个学院或一张证书,但实质上是一种源于创新的思想改革,独立自由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创业教育。最后,考核指标的转变有助于避免非理性创业。不是人人都适合创业这一事实告诉我们,经过冷静思考和周密考评的有门槛的创业实践可能比无门槛效率更高。创业能力未必可教,但创业精神一定可授,只有以创新理念等软指标为最终落脚点,敦促学生理性认识创业、审慎思考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合理分流理论型和实践型人才,同时鼓励就业和创业的教育体系,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提倡的创业教育。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人民币加入SDR如何影响企业和百姓“钱袋子”?
创新创业教育:高教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刘守安:做好汉字书写 传承书法教育
教育应试和功利已到极致,如何培试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育研究不应是狭隘小圈子里的自说自话
上海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大赛启动
马俊杰一年多打造出创业孵化金字招牌
沪上中职学校53个奖励专业学生纳入免费教育范围
教育部解读学校体育新规 家有学生必看
高职学生站上剑桥创业舞台
第100期文汇讲堂8位专家对话“两种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怎样融合
今年大学毕业生创业意愿下降 学历越高越选择就业
加快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六不规范”倡议市民文明游园
200余幅上海美术作品再现民族精神
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
市纪委通报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
“百花”开办9年竟无教育培训资质
创新创业正在上海快速升温
同济大学获“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冠军
沪上热门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资质情况揭秘
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走过一甲子
以“工匠”精神精心推进城市发展
教育部将随机复查“校园足球特色校”
中德职业教育联盟在沪成立
沃尔特·迪士尼,一个创业路上的勇士
必读必藏|习近平对做好新疆民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
“工匠精神”的理性思辨
沃尔特·迪士尼,一个创业路上的勇士
创新创业教育在于构建理想生态系统
法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贵在得法
“未来工厂”改变就业和教育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