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迪士尼,一个创业路上的勇士
沃尔特.迪士尼在创作中
迪士尼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在上世纪60年代改成彩色片再度上映
米老鼠有个哥哥幸运兔奥斯华
上海迪士尼乐园正在试运营。迪士尼乐园这个吸引无数游客的电影主题乐园,从1955年在洛杉矶开幕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具知名度和人气的主题公园。从此不必再千山万水奔赴海外,在上海就可以开始奇思妙想的迪士尼旅程。
创造了这个梦幻王国的主人公沃尔特·迪士尼,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从报童、快递小哥,到世界顶级的庞大迪士尼娱乐产业,他的创业路上遭遇无数坎坷荆棘,甚至灭顶之灾:资金短缺、商业欺骗、员工背叛、对手倾轧、技术巨变……他凭着执着的梦想,跌倒爬起,将每一次危机当做成功的契机,埋头向前。
在创业的路上,失败者都是一样的,遭遇挫折、灰心放弃,而成功者却各有各的精彩。解读沃尔特的成功,对今天的创业者同样具有开拓思路勇敢进取的意义。
为什么迪士尼的片子里总是缺少父母
在迪士尼的电影里有个“巧合”,除了恶毒的后妈,父亲、母亲的角色常常空缺。小小年纪的主人公总是要依靠自己的勇气,历经坎坷、百折不回,最终找到自己的幸福。这得归功于迪士尼公司的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因为他自己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靠着不懈的奋斗,从一个小报童成长为娱乐帝国的缔造者。甚至在晚年病重期间,因为梦见自己来不及把报纸准时送到订户家而突然惊醒。
1901年12月5日,沃尔特·迪士尼在美国芝加哥出生。他是勤劳父母的第四个孩子。之前,靠着父亲造房子的手艺,日子过得不错,但随着经济不景气,到沃尔特出生时,父亲已沦为建筑工地上每天只赚1元钱的小工。不久,父母决定离开大城市,在马瑟琳小镇买了一个农庄,父亲带着三个大儿子忙着耕地,母亲带着沃尔特和小女儿饲养家畜,不劳动者不得食。小沃尔特负责养猪,用奶瓶给发育不良的猪崽喂食。人们常常看见这个孩子,骑在一头猪上,率领着他的猪队友们,排着队在镇上走过。
沃尔特父亲是个相当严厉的人,是全家说一不二的指挥。沃尔特的大哥二哥用自己耕地赚来的钱买了镶金链的表,遭到父亲叱骂,一气之下双双离家出走。到1909年,父亲患病,此时三哥罗伊16岁,沃尔特8岁,小妹6岁,无力为继,只得将农场折本出卖,全家投奔到叔叔居住的堪萨斯城。
沃尔特对堪萨斯城最深的记忆是3毛钱1份的报纸。他和三哥罗伊3点半起床,挨家挨户送完早报再赶去上学,中午帮药房送药或给糖果店打扫清洁换一顿午饭,下午放学再跑去送晚报、卖报。整整6年,每天700份报纸,风雪无阻。其间罗伊受不了也离家出走了,沃尔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一次次摔倒在雪坑里,贪恋订户家有暖气的公寓楼道,稍一放松就睡着了,惊醒就没命地跑怕上学迟到。
沃尔特喜欢上学,虽然他功课实在一般,但班上有他最好的和他同名的朋友沃尔特·裴费,他俩都喜欢看马克·吐温的书,喜欢画画。沃尔特·裴费的父亲幽默亲切,带他们看马戏看电影,帮他们排练节目。沃尔特最拿手的是扮演林肯演讲,这让一向瞧不上他的校长也刮目相看,让他四处表演。那些马戏团、剧团缺人的时候,他就去帮忙,有一次模仿卓别林,一下就得到2毛5分钱。他画画的本事也不赖,至少街头理发店的老板很喜欢,只要每周画上一张,老板就免费给他理发。最可爱的是一位叫舍伍德的医生,竟然花5毛钱买下了一张画,钱虽不多,但对沃尔特的鼓励却让他铭记终身。
14岁那年,沃尔特第一次抓住了父亲挥向他的拳头;15岁,离家打工,在火车上当提篮“快递小哥”;16岁随父母搬到芝加哥,上艺术函授班学画;17岁,他虚报年龄进了邮局,攒工资买了一台摄影机,拍了生平第一部电影,在巷子里自编自导自演卓别林;同年底参军离家,在法国巴黎继续当“快递小哥”———作为美国红十字救护队的司机运送救援物资。18岁退役后,他用薪水加上在巴黎赌场赢来的钱共计500美元,独自回到堪萨斯创业。从此,他踏上了艰苦奋斗的电影之路。
沃尔特是典型的白手起家,靠独立闯荡,认识社会,一路成长。他非常珍惜这段经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珍惜家庭,尤其是从小教他识字画画、一直爱护着他的母亲。当他在好莱坞扎稳脚跟,有能力置地买房时,他特地在工作室附近为父母买了独栋大房,作为庆祝父母金婚的礼物。父母搬进新房,发现煤气炉有问题,工作室的员工帮忙修好了炉子。不料真正的问题出在管道,第二天管家发现他的父母双双煤气中毒,父亲抢救回来了,母亲却回天乏术。沃尔特因此极度自责,迪士尼的同事们普遍认为,正是这个心理折磨,令沃尔特很难触碰父母尤其是母爱的题材,这个秘密,也渐渐成为迪士尼内部的一个传统。
也有传记作家不信这个传说,“考证”说迪士尼作品中母亲缺席的特点,源于沃尔特并不是迪士尼家族的血缘,而是西班牙贵族与洗衣女工的私生子,始乱终弃后,漂泊到芝加哥的女工实在无力抚养,送给迪士尼夫妇。但人们普遍认为此说可信度不高,因为很难想象贫穷的迪士尼家庭,在已经有3个儿子的情况下还会收养男孩。据说流言传布甚广的时候,沃尔特自己也调查过此事,毫无头绪。此后私生子一说,基本不被认可。
米老鼠有个被抢走的哥哥叫奥斯华
迪士尼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沃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起源于一只老鼠”,后来被人们引申为“一只老鼠造就了迪士尼的伟业”。米老鼠成为迪士尼的老大,最了不起的形象大使。
2015年,英国电影协会一名研究者在浩如烟海的协会藏品中发现了一部名叫《雪橇铃》的动画片刻碟,这是迪士尼1928年制作却从没上映过的电影,原胶片早已难觅踪影,英国电影协会也是从发行拷贝中转制的。这部片长6分钟的无声动画影片的主角是一只名叫奥斯华的兔子,圆头翘鼻大脚像极了米老鼠,还有一对松松软软的长耳朵,只要将长耳朵在靴子上蹭蹭,就能获得好运。这只行事调皮滑稽、性格叛逆不羁的兔子诞生于1927年,是沃尔特·迪士尼创造的第一个系列动画形象,十足是米老鼠的“哥哥”。
奥斯华的消失和米老鼠的诞生,背后是迪士尼创业早期的一个悲愤而励志的故事。
1919年退役来到堪萨斯的沃尔特,在一家广告公司打工,结识了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的同事乌比·依维克。他俩搭档为农庄、百货公司和剧院设计了大量的广告图案。但经济不景气,老板生意一闲便辞退了员工。沃尔特与乌比决定自己做,凑钱成立了依维克·迪士尼公司,这第一个迪士尼公司仅存在了一个月。两个好兄弟投奔堪萨斯电影公司,开始创造“会动的广告”亦即动画片,他们的鬼点子多,动手能力强,很快成为公司的赚钱机器。两年后,他俩用赚到的钱合伙再次创业,开办了“卡通欢笑公司”,拍摄他们想要的那种有故事情节的动画片。和所有的创业故事一样,这段路程遭遇各种曲折,买主失踪、员工逃离、居无定所……其间沃尔特完成了第一部打着“沃尔特·迪士尼电影”标记的《小红帽》等6部短片,还开始尝试用真人与动画合成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渐渐的堪萨斯城里到处有沃尔特的债主,纽约的一位发行商玛格丽特·温柯勒虽然来信对《爱丽丝》表示兴趣,但她并没有支付定金的意思。眼看山穷水尽时,正在洛杉矶退伍军人医院养病的三哥罗伊再次救急,并建议这个爱电影胜过爱生命的弟弟到好莱坞试试运气。
1923年7月,沃尔特变卖了摄影机,加上罗伊的钱,买了一张头等舱火车票,奔赴好莱坞。但是在那个制片厂林立的名利之都,没有一个老板肯接受这个开口就要做导演的毛头小伙子。他决定还是从头开始,说服罗伊,买了台二手摄影机,在汽车间里,兄弟俩再度创业。
格丽特·温柯勒在这年10月份终于出现,这次她签下了《爱丽丝梦游仙境》系列片的合约,12部总价3300美元。迪士尼兄弟制片厂终于挂牌开张。在完成前6部的第二年5月,凡事亲力亲为的沃尔特意识到自己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构思故事。他一再写信,开出他所能付出的最高工资周薪40美元,终于说服乌比放弃在堪萨斯周薪50美元的稳定工作。
随着乌比的到来,迪士尼终于达到了沃尔特所要的局面:既不因为质量要求而拖拉进度,又不因为赶进度而损失质量。在如约完成《爱丽丝梦游仙境》系列后,1927年4月,《幸运兔奥斯华》出生了。
此时格丽特·温柯勒结婚了,将手头所有的生意交给了丈夫查乐斯·米兹打理。这个米兹是个精明的商人,总是能从迪士尼完成的片子里挑出这样那样的毛病,抱怨片子让他赔钱,以此拖延付款;他甚至要求重新签订合同,将买断的付款方式改为按收入分账。在得知环球影片公司想定制一套以兔子为主角的动画片时,他拿下了这个订单,转身与迪士尼签下了制作合同。在这个合同里除了规定《幸运兔奥斯华》系列总计26集,还附加了一个条件,就是迪士尼放弃奥斯华的形象版权,价格则提高到2250美元。
沃尔特和乌比开始设计兔子形象和故事情节。在1927年4月完成的第1集里,奥斯华是个生了太多孩子的可怜爸爸,爱心满满却手忙脚乱。环球公司雪藏了这部影片,股东评委会要求这只兔子必须年轻浪漫活泼矫健。沃尔特和乌比从头再来,在第二集《小车故障》里将兔子改成“一个年轻的角色,精力充沛、活泼敏捷、俊俏慧黠而好冒险,而且体型也是高挑干净”。
《幸运兔奥斯华》终于成功了,报上的好评纷至沓来,观众们纷纷涌进影院,只为了看看在正片开演前加映的这只兔子。这部影片使得这位年轻的沃尔特学到了重要的知识。他以前凭直觉感觉到的看法得到了证实:卡通片中,一位强烈而又吸引人的中心角色是不可缺少的;而且也需要一个好的故事主线,但布局太复杂也可能破坏使人发笑的效果。他也认识到影片公司的评委会可能会阻碍一个人的创造力。但他不曾料到的是,作为制片人,他很快就将学到更重要的一课,代价巨大堪称灭顶之灾。
1928年2月,《幸运兔奥斯华》的第一份合同到期,沃尔特兴冲冲地赶去纽约,与米兹签订新的合同。他知道奥斯华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卡通明星,出品方环球公司和发行方米兹都从中赚得盆满钵满,而他本人因为精益求精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债台高筑。他的要求不高,只是把价格从2250美元提高到2500美元。但米兹非但一口拒绝,还把价格降到了1800美元———因为他手中握有一把杀手锏,他已经和迪士尼公司各部门的重要员工秘密签订了合约,“要么接受低价,要么我挖走你全部的人自己干”。
这是个如雷轰顶的消息,胸无城府的沃尔特一向对米兹敞开大门,却不料一场卑鄙的挖角和背叛已然在他眼皮底下暗度陈仓。不幸中的大幸是,米兹没能打动乌比,乌比依然坚决地站在老友迪士尼这边。失去亲手创造的奥斯华和一手培养的几乎全部动画师,沃尔特来不及诅咒、悲愤,他告诉罗伊,“最后的笑才是真正的笑”。
在从纽约回洛杉矶的火车上,沃尔特决心创造一个新的全部属于迪士尼自己的动画角色。途中路过堪萨斯的时候,深陷困境的他想起了在堪萨斯创业时的艰难困苦,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绝境中,曾经有一只老鼠与他相伴度日。他掏出纸笔,开始勾勒这只老鼠,陪伴着他的妻子莉莉安给它取名“米奇”。
回到好莱坞的沃尔特和乌比开始悄悄为这只老鼠修改外形、创造性格、设计故事。根据合同,那些背叛了他的员工要到6月才结束迪士尼的工作开始为米兹效力。吸取教训的沃尔特和米兹在自己的公司里不得不地下像情报员那样小心翼翼避人耳目,白天乌比锁着门画,上色由迪士尼家的女眷们在自家停车库里完成。夜里公司员工下班后,沃尔特就把绘好的赛璐珞板拿到制片厂去,拍摄下来,再赶在第二天员工上班前清理干净。当那些员工跳槽而去的时候,乌比的进度已经达到每天画700张的惊人程度。
从这只米老鼠开始,迪士尼伟大的动画事业正式启航。而失去了灵魂人物沃尔特、乌比的兔子奥斯华,加上背叛了沃尔特的动画师们与商人米兹争执不断再度出走,奥斯华渐渐被观众厌倦,幸运不再。
他把同行眼里的“灾难”,变成腾飞的机会
1928年5月10日,米老鼠横空出世,第一集《疯狂飞机》在好莱坞日落大道电影院试演,第二集《骑快马的高卓人》也在创作中。虽然报上评价不错,但没能收获沃尔特预期的轰动效应,也没人愿意发行,因为整个好莱坞都在忙着应付一场风暴般的“灾难”———有声电影诞生了!
敏锐的沃尔特及时发现了症结所在,当好莱坞一多半人都在抱怨将因此失业的时候,也意味着这个行业将重新洗牌。相比人多钱多产品多的大公司,体量小的独立制片迪士尼船小好掉头。他立即将米老鼠的第三集《汽船威利》设计为有声电影,并且明确要把声音作为一个角色来创造。
当时好莱坞的片厂垄断了最新的录音设备,以此控制有声片的节奏,好出清无声片库存。沃尔特立即辗转堪萨斯、纽约,寻找录音师和录音设备。尽管债务缠身,但沃尔特坚持不用录在唱片上的那种通用的方法,他不要音画不同步的有声电影,而要一步到位,直接录在胶片上。这样做没有经验可循,成本比预算大大超出,逼得罗伊典卖家当。在录音棚里,沃尔特亲自上阵,承担了米老鼠尖叫、小老鼠吵闹等对白、音效,米老鼠从此开口说话了!
满怀喜悦的沃尔特回到好莱坞,发现上门推销的方法突然不管用了。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观众口味也在变,连默片明星开口说话都未必让观众喜欢,一只老鼠说人话,会有票房吗?既然老板们担心的是观众,沃尔特便直接以每周500美元的价格把《汽船威利》租给莱琴伯,一个推销电影的广告老手,后者聪明地决定只在百老汇的一家戏院里放映,并且是在《流氓打群架》这样的正片前放映。1928年11月18日,躲在观众席后排的沃尔特终于迎来了他期待的轰动———走出影院的观众仿佛忘记了他们是来看《流氓打群架》的,个个都在议论那只让他们笑得喘不过气儿的老鼠!报社记者也赶来了,报上一片赞扬之声。趁热打铁,沃尔特将之前的两集也改成了有声电影,一时间米老鼠成了街谈巷议的风云人物!各大片厂纷纷主动向迪士尼招手,迪士尼和米老鼠开创了动画片的新世纪。
成为好莱坞香饽饽的迪士尼,开足马力投入《米老鼠》动画系列。1930年,美国陷入经济大萧条,同样的情形再度出现———这次是占迪士尼1/5股份的乌比被挖走了,沃尔特开始反思自己的一贯强势的领导作风,痛心疾首以致抑郁。几乎与此同时,天然色公司研究出把三种主色的底色合在一起的方法,意味着继声音革命后,电影业将迎来又一轮风暴———色彩革命。风头正劲的黑白米老鼠,要不要冒险?
沃尔特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大量招募失业的年轻人,为他们开办动画艺术夜校,从中培养人才,这个学校就是如今的加州艺术学院;另一件事就是制作彩色电影,出重金与天然色公司达成协议:在两年之内只有沃尔特可以使用这种三色合成的彩色方法。第一部彩色动画《花与树》试验成功,迪士尼开创了电影新纪元。
紧紧将版权控制在手里的沃尔特,还充分挖掘出了动画形象在电影以外的价值。当时全国各地的影院都有自己的“米老鼠俱乐部”,参加的孩子们超过100万,渐渐还有了统一的会员卡,每周六举办活动,唱主题歌,表演节目,选举小干部,订立“米老鼠信条”……深陷经济大萧条的商人看到了这个庞大的市场,纷纷用买版权的方法,通过向迪士尼支付一笔费用,把米老鼠的形象用在自己的产品上。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报纸争相高价刊登米老鼠漫画,原先已向法院申请破产的儿童用品公司,通过制造的米奇和米尼形象的玩具、餐具、家具……在经济大萧条的美国,米老鼠真正成了起死回生的吉祥物。
沃尔特敏锐的远见,让他在一次次的时代变迁中挺立潮头。1936年,他耗费200万美元天价制作被好莱坞讥笑为“迪士尼蠢事”的动画长片《白雪公主》,耗时3年,动用75名动画师和上百员工,80分钟200万张画,在0.23美元票价的当时,第一次发行就赚了800万元,第二年被翻译成10种外文登上49个国家的银幕,票房收入超过同时代所有其他影片。此举成功地将处于电影行业里从属地位的动画片成为独立的片种;1950年代,当好莱坞面临电视冲击的时候,他主动与电视台合作开设专题,向公众宣传迪士尼的新片和计划,推出《迪士尼奇妙世界》,亲自担任主持人,向观众介绍迪士尼的动画片、自然纪录片、观光影片、科教片等即将上映的电影和预告片,和NBC订立了长期战略合作计划……而他首创的电影主题乐园“迪士尼乐园”,更是将迪士尼事业推向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