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参加机器人比赛也要会讲故事

2016-06-05信息快讯网

 

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带着自己动手制作的机器人前来参加挑战赛。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沈湫莎

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你甚至无法在机器人比赛这种看似纯粹技术对抗的大赛中取得良好排名。昨天在上海科技馆举行的FIRST(ForInspirationandRecogni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 意为“激励与启迪青少年对科学与技术的兴趣”)机器人中国公开赛就践行着这一原则。

每年有100万名学生参加的FIRST大赛今年是首次将四大赛事放在同一个场馆举行,在比赛中你不仅要发挥口才邀请其他团队联盟,赛后还要陈述对赛题理解、机器人研发故事等,除了实打实的对抗比赛成绩,这些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支队伍能够走多远。

个性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昨天上午,美国克里夫顿中学和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机器人科技挑战赛正打得如火如荼,两队机器人要模拟爬到一座雪山上,通过营救信号灯向当局发出警告,并清除雪地障碍物。即使不看脸,你也能一眼分辨出两支队伍,美国队统一戴着红色的运动头巾,身穿红色的文化衫,胸前挂着花环,活脱脱一副正在夏威夷度假的打扮。

大同中学Xeon队操作手应宗樑曾是2012年美国VEX世界锦标赛总冠军,说起中外机器人大赛的区别时,他说:“中国队更钻研技术,外国人更愿意展示自己。”

在国外机器人大赛的备战区,参赛代表队被分配到一个个属于自己的隔间中,选手们会花很多心思把自己的隔间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应宗樑说。裁判们很喜欢到选手们的场地聊天,或许那些有创意的装扮就加分了。

经过国外比赛洗礼的Xeon队开始更加注重团队文化,今年他们就设计了翅膀的社团标志,还带着印有标志的手环来结交各路队伍。这个举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反馈”——比赛赛制为2对2,决赛时需要自主找人“结盟”,以手环为友谊纽带,结盟这件事就不在话下了。

在无限可能中激发创新思维

采用更加丰富的考核和评奖机制,是FIRST机器人中国公开赛一贯标准,每年1月大赛发布赛题,参赛团队需要针对赛题写一篇论文,还要参加现场答辩。FITST对参赛材料不加限制,这对选手来说意味着无穷大的可能性。

大同中学Xeon队的“圆梦号”机器人构造特别,前部是三根横杠,每根横杠上有5个叶片,当链条带动横杠转动时,叶片能像风火轮一样迅速把面前的物体“吃”进肚子里。

在机器人比赛中,一个与众不同的点子往往能带来碾压式胜利。应宗樑回忆有一次比赛经历时,其他队伍都大同小异选择“扫地式”的清理模式,而他想出了像吸尘器一样的吸入模式,让障碍物很快被运送到一个高位。

Xeon队队长王越说,这些奇思妙想很多都来自中国选手,不过他们却很少把这些故事讲出来,在国外比赛时他常常看到有些队伍创意并不突出,但表述非常抓人眼球。事实上,一支队伍的实力除了技术,还应该有团队文化。

曲折生动的讲述、PPT演示、工程记录本展示、一段“圆梦号”圆梦记……评委们听得津津有味。大赛组委会秘书长都中秋说:“培养综合性创新人才是FIRST大赛的宗旨,从当今趋势来看,讲故事的能力是能否得到机会的重要因素。如果能把一件事讲清楚,相当于成功一半了。”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