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家有国直触人心之作——评新华社微电影《红色气质》
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图片微电影,反映了新华人兢兢业业追求卓越的精神,是新华社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一份珍贵献礼。
▲点击图片可直接观看微电影《红色气质》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备受人们青睐。新华社微电影《红色气质》以故事简洁、情节紧凑、时长较短却又充满信息量等优势,满足了受众快速接收信息的需求。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图片微电影,反映了新华人兢兢业业追求卓越的精神,是新华社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一份珍贵献礼。
独具匠心的创意和制作,引领新媒体传播的时代潮头
新华社敏锐地觉察到媒体生态的变化,灵活应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在历史资料基础之上,创作出了这部制作精良、意义深远的微电影。而建立在新媒体传播途径下的微电影,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征。新华社紧抓微电影的传播特性,利用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等新媒体渠道,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扩大了《红色气质》的影响力,并在多家媒体的客户端、网站上,以及微信朋友圈掀起了一股转发浪潮,大大增强了传播的效力及其舆论影响力。可以说,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仅底蕴深厚、功夫了得,这独具匠心的创意和制作,无疑引领了新媒体传播的时代潮头。
就《红色气质》影片本身而言,这是一部新华社出品的走心之作。“他们有最灿烂的笑,最柔软的情,还有难以割舍的万般眷恋”“对于一个人,95年很长;对于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党,正值青春年华;远方,有我们和父辈的梦想。”每一张照片,每一句话,都在有意无意地勾动着读者的心弦,嗟叹、唏嘘、怅惘、激扬。
技术含量让内容更富质感
从创意和制作手法来看,《红色气质》突破了历史资料照片的二维空间。影片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对历史资料照片进行原场景3D建模,还原了照片中的历史场景,塑造出了三维影像,以最新的影像技术手段还原历史场景。这些高科技制作手法以及三维效果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掘了历史资料照片的内涵意义,使空间更富有层次感,影像更加生动,人物更加真实可见,内容更富有质感。独具匠心的创意,精良的制作,以及前沿技术的应用,能让观众体味出新华社制作这部微电影的那份心,也反映了新华人兢兢业业追求卓越的精神,是新华社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一份珍贵献礼。
一张图片就是一种家国情怀,一份历史沉淀
《红色气质》以新华社记者,瞿秋白独女瞿独伊的故事作为切入口,贯穿全文,从而引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大主题。作品情感浓、说教少,将国家和民族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从个人人生经历出发,诠释我党95年历程,既贴近又可信,代入感非常强。有点有面,有家有国,这是一部少有的采用新理念、新思维宣传宏大主题的成功之作。
在层次多变的音乐渲染下,新华社记者陈小波以其女性音色所带有的独特的冷静与柔情,缓缓打开历史画卷,带领受众去领略一代代共产党员的感悟以及思考,掀开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那份独特历史烙印。富有深意的是,在如此柔情的言语背后,却是无情的战火,残酷的生死分离。这样的对比,让人潸然泪下。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3D技术的成熟应用,让人物和场景“动”起来,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活”了起来。缓缓抹去合照中牺牲同志的身影,徒留亲人独自或笑或悲,终使江姐独子形单影只,直触人心。让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相聚”,与家人“重逢”,弥补那份无绝期的遗憾,终使焦裕禄与家人有了一张全家福,令人唏嘘。这样的一幕幕,给受众还原了有血有肉的共产党员,让受众最直观地领略到共产党员纵有最灿烂的笑、最柔软的情和最难割舍的万般眷恋,也终难比民族大义、舍小家为大国的情怀。
微电影中所有图片素材均来自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这是目前全世界馆藏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照片档案馆之一,没有如此深厚的积淀,也难以制作出内容如此全面,层次如此丰富的图片电影:穿越革命年代的烽火硝烟、克服建设时期的重重困难、经受改革时代的风险考验,贯穿始终的是理想信念的支撑引领,从未改变的是使命责任的历史担当。可以说,一张图片就是一段历史,一张图片就是一份情怀。
影片通过现代技术对二维影像再处理和再加工,拓展了历史照片的广度和深度,用一帧帧静态的照片还原出一个个独特的年代里共产党人的风貌,让历史场景在影片里活起来,既真实又亲切。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图片微电影,更是一部浓缩百年历史的走心之作!(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