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水墨微电影告诉你,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这里!
从《上海6000年》到《上海节拍》,再到今天正式上线发布的水墨微电影《青龙镇传奇》,由青浦区文广局、报社新媒体中心联合出品的“青浦文化三部曲”圆满收官。
作为收官之作,《青龙镇传奇》实现了水墨微电影的新升级。在持续多部水墨动画微电影的基础上,这次将手绘过程隐藏在“幕后”,直接以动画形式亮相,而且在水墨笔法中加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以讲故事的方式,带领观众穿越到1500年前的青龙镇。繁华的街市、古老的酒社、秀丽的山水、繁忙的港口……上海港口故事的发端就这样徐徐展开。
青龙镇作为上海最早对外贸易港口的传奇,一度活在历史古籍和民间传说里,算得上洋山港的“祖父”。从2010年至今,上海博物馆和青浦博物馆依据大遗址规划,启动了青龙镇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虽然只考古发掘了近三千多平方米的面积,就有近3000多件唐宋元瓷、银、铜、铁、木器等文物陆续出土。
作为崧泽文化与海洋文明融合发展的产物,青龙镇发端于海上贸易,兴盛于文化交流。唐宋时期,已成为上海和苏州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成为与广州、泉州、扬州等齐名的通商口岸。唐宋时期,青龙镇开辟出的海上丝绸之路,促进贸易,造福各方,达到了顶峰。
据《绍熙云间志》记载,到了北宋景祐(1034-1037年)年间,青龙镇由过去单一的军事性质的建制向行政区划转型,改由武臣守镇事为文臣理镇事。特别是从米芾担任镇监后,青龙镇既有樯桅林立、庙宇楼台之盛况,更有人文荟萃之佳誉,吸引了众多文人名士,文气迅速集聚,逐步成为江南文化的码头,上海文化的源头,集聚了灵气、大气和文气。陆龟蒙、宋之问、白居易、杜牧、皮日休、陆游、范仲淹、王安石、秦观、赵孟頫等众多名人都被青龙镇吸引,常驻足于此,交友赏景,吟诗作画,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古老的历史和沉睡的故事在水墨微电影《青龙镇传奇》的画卷中一一展现,现代元素与传统水墨的风格在影片中混搭、发酵。除了画面上,彩色水墨勾勒着出的形象多了不少现代气息。
《青龙镇传奇》已在新媒体平台全面上线,出品方也希望通过这样一部生动、形象的彩色水墨微电影,让更多人了解青浦的文化、上海的历史。
>>>拓展阅读
青龙镇: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
曹伟明
上海是闻名中外的贸易、航运、经济和金融中心,如今的洋山港已成为世界级的贸易码头。然而,洋山港的“祖父”是唐宋时期位于上海青浦的青龙镇。上海城市,也不是西方人士所说的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而是有着1300多年的城镇史。青龙镇,是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壹 考古新发现
作为上海最早对外贸易港口的传奇,青龙镇一度活在历史古籍和民间传说里。从2010年至今,上海博物馆和青浦博物馆依据大遗址规划,启动了青龙镇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虽然只考古发掘了近三千多平方米的面积,就有近3000多件唐宋元瓷、银、铜、铁、木器等文物陆续出土。两件唐代瓷腰鼓尤为引人注目,它表现特征是外表褐黄釉,内壁褐色釉,鼓身两端粗圆,中间腰细,外壁凸起七道弦纹,充满着异域风情。这两件青龙镇出土的唐代腰鼓,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价值非凡的。可见当时驻足于青龙镇的中外先民娱乐文化已经很是发达了。其他出土的物品都来自于天南与海北,尤以越窑、长沙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南方名窑为主,间杂少量北方窑口的瓷器,验证了青龙镇转口贸易发达的历史。在青龙镇老通波塘西岸发现的唐代铸造作坊,那排列有序的四座火炉遗址,堆积着大量红烧土的铸造残渣,以及陶范的残块、炉渣,最厚处深达80厘米。有趣的是作坊废弃后,当年上海先民又将土地进行了平整,在上面建造了房屋,挖掘了水井。其中一口水井深达4.38米,井壁用小青砖斗角竖砌,磨砖对缝,拼接处还用榫卯套合,下层青砖上还留有清晰可辨的制坯人的手掌纹。这种制作工艺精湛,又可追溯制作责任的古井,它是上海滩最早的“先进制造业”,具有高超的工匠精神。在这口古井中,还出土了直径为28厘米的唐代鹦鹉衔绶带铜镜、铁釜、铁提梁鼎、铁钩、银发簪、青釉瓷罐以及厚度仅为两三毫米的透雕木残片,出土物品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它们是上海出土文物的“首次”发现。而在老通波塘的东岸,一座面积近50平方米的唐代房屋基址清晰可见,四壁残留一至二层砌砖墙体和石磉墩,呈现出时断时续的形状。屋内还有一处火塘,表面深白石灰,北墙外还有一座椭圆形砖灶,那灶台、炉膛、烟道一应俱全。南北柱洞里,人们在建造房屋时还细心地垫置石灰,用来防潮,可见当时上海先民宜居于青龙镇,已经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环保理念。
贰 贸易大码头
青龙镇是上海最早的崧泽文化与海洋文明融合发展的产物。它发端于海上贸易,兴盛于文化交流。唐宋时期,已成为上海和苏州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成为与广州、泉州、扬州等齐名的通商口岸。唐宋时期,青龙镇开辟出的海上丝绸之路,促进贸易,造福各方,达到了顶峰。
早在三国的东吴时代,青龙镇便为孙权划江自守的军事要塞,水师装备较强,它因青龙战舰在此建造而得名。当时,青龙镇是个天然的避风良港,成为东吴水师操练集训的基地。随着海岸线的推进,吴淞江入海口逐渐成了完善的喇叭状海湾,俗称为“三角港”,水域广阔,形似海洋。到了唐宋时期,吴淞江成了江海要冲,作为苏州地区一条重要的出海航道。唐末五代时,随着太湖流域商品经济的发展,极需一个海上贸易的港口。正是由于吴淞江是一条深阔的大江,“吴淞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青龙镇便具备了海上贸易港天时、地利、人和的所有条件,因此,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才会应运而生。
鼎盛时期的青龙镇,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多文化和宗教在这里广泛交流和传播。据陈林《隆平寺经藏记》载:青龙镇当年佛教相当兴盛。镇上应运而建的庙宇有22座之多,诸如:报德寺、国清院、法云禅院、观音禅院、沪渎重玄寺等。唐宋时期(732、753、738年),日本的三次遣唐使,往往落脚和往返于青龙镇,除了来青龙镇研习佛教、文化交流外,还促进了中日间的经济贸易。日本来华“贸易的商船有时一年达四、五十艘。”
海上远洋而来的海外“珍货远物”,大多通过青龙镇“毕集于吴之市”。青龙镇港口对外贸易的繁荣,催生了青龙镇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成就了上海最早的先进造船业。海船建造“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而行也。”再在海船上配有风帆、尾舵、铁锚等航运设备,使青龙镇的造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当年青龙港的航海技术已相当发达,指南针也得到了普遍应用。青龙镇的通江达海,促进了“海舶辐辏,风樯浪楫,朝夕上下”。海上交通的便利,加速了海上贸易的兴旺,使青龙镇成为江南地区转口贸易的大码头。
唐宋时期,青龙镇凭借沪渎之口,背靠发达的苏州、秀州地区应运而兴,由原先的军事要塞,转型发展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到南宋时期,青龙镇因海上贸易的兴盛,镇市规模越发可观,朝廷置监镇,首任镇监为米芾。据《青龙赋》记载,镇上有三十六坊、二十二桥、十三寺、七塔、三亭等。还有镇学、官署、仓库、酒坊,茶、盐、酒等务都在镇上置有税场,并设置了水陆巡检司。镇治堂宇及市坊中坊巷、桥梁、街衢井然有序,犹如一座繁华的县城。青龙镇上人口杂处,“人乐斯土,地无空闲”,市容繁华,文人集聚,文化繁荣,人称之为“小杭州”。
青龙镇的《隆平寺经藏记》中记载:唐代中晚期青龙港口“自杭、苏、湖、常等州,月而至。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岁二三至。广南、日本、新罗每岁一至”。青龙镇是当时华亭最早的贸易集散地,港通海外,贸易货物由此抵达海内外。因此,青龙镇曾一度改名为通惠镇,寓意与海内外“通商互惠”,货物、服务贸易十分繁荣,出现了现代自由贸易的雏型。在绍兴元年(1131年),朝廷又在青龙镇设置了单独管理海上贸易的市舶务,专管海外贸易,成为青龙镇海外贸易走向兴旺的标志。“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当东南之物”成为一道风景,商税为15879贯400文,占当时华亭县一半还多,在江南地区名列前茅。
青龙镇作为对外贸易港口,从唐代中晚期至南宋末期,延绵500年。其中最繁盛辉煌的是北宋到南宋的100多年间,确立了青龙镇对外贸易港口的重要地位,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为近代上海、江海之通津、东方之巨港、东南之都会,及现代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叁 酒业发祥地
从青龙镇史料和考古发现,酒业的兴旺助推了商贸活动的发展。当年的青龙镇酿酒业相当发达。当地的民众参与酿酒的热情十分高涨。青龙镇上酒坊、酒窖、酒库、酒肆,更是星罗棋布。私人酿酒业方兴未艾,除了自用、赠友之外,萌发了商品经济、销售谋利。在青龙镇上涌现了文人集聚的杏花村、醉眠亭等,催生了酿酒产业的蓬勃兴旺。为了便于管理酒业,在南宋的青龙镇,朝廷设立了“上海务”。
当年的青龙镇,盛行民众酿酒的风俗,即由“女人踏曲,男人酤酒”。“踏曲”也是有讲究的,要在端午前后进行才好,踏曲的过程,凭借女人特有的巧劲和韧劲,将曲踩踏至四边紧,中间松的龟背型曲块,便于完全发酵。然后,男人再将女人踩好的曲块用稻草包裹好,放在曲仓里进行40天的高温发酵、堆曲,才能在重阳节前后,用于爨蒸酿造。
青龙镇的北面,留有一座酒瓶垒成的酒瓶山。相传是南宋名将韩世忠犒劳抗金将士,激励将士们“醉里挑灯看剑”时,遗留下的酒瓶堆垒而成的。酒瓶山边,还有当时青龙镇闻名的杏花村,它是当年民间酿酒售酒的村庄,村边还有酒坊桥,建在宋代的酒务坊前。因为在古代战争条件下,士兵在作战中,并不需要非常精准的操作,士兵的勇气和作战的队形才是胜负的关键。因此,倡导适量的饮酒可以提高作战的能力。
酒业兴市,当年的青龙镇,除了沙船、航船和渔船之外,还有一种专门载酒的客船。青龙镇的经济繁荣、文人的集聚,不少文人进京赶考、出门会友,上任述职都要坐船而行。而舱中装酒必不可少,它既可以让文人墨客开怀畅饮,吟诗作画,又可以喝酒猜拳,消磨时光。这种酒船,可谓是移动的水上酒吧,催化了当时青龙镇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青龙镇,凭借着滨江临海,人气集聚,交易繁忙等得天独厚的优势,税收大增,名声鹊起。后来,在南宋青龙镇的“上海务”基础上,升格建立了“上海镇”,到元代又设置了“上海县”,这或多或少都与当时青龙镇的酒业兴盛息息相关。可以说,大上海是从青龙镇出发的。青龙镇的商贸文化,精致文化沉淀于酿酒工艺、品酒文化和“酹酒”祭祀的独特记忆中。
如今在古青龙镇的青浦白鹤,当地的民众仍有一天三顿喝酒的习惯,尤其是风靡至今的喝“羊肉早酒”的风俗,便是当年青龙镇的遗风。
肆 文化繁荣地
据《绍熙云间志》记载,到了北宋景祐(1034-1037年)年间,青龙镇由过去单一的军事性质的建制向行政区划转型,改由武臣守镇事为文臣理镇事。
特别是从米芾担任镇监后,青龙镇既有樯桅林立、庙宇楼台之盛况,更有人文荟萃之佳誉,吸引了众多文人名士,文气迅速集聚。米芾主政,朋友圈不断扩大,他不仅自己文化艺术造诣深厚,书写《隆平寺藏经记》,还吟诗作画,讴歌青龙镇,营造了青龙镇良好的文化生态。
宋代的著名诗人梅尧臣也曾在青龙镇居住游历,并详细考察了青龙镇,撰写了具有历史价值的第一部青龙镇志《青龙杂志》。文学家苏东坡也曾在青龙镇留下足迹和诗篇,并与疏浚青龙江的文学家章楶进行过诗词唱和,著名的《水龙吟·杨花》便是佐证。苏东坡还应邀为青龙镇隐居文人李行中在青龙江畔的醉眠亭,题写亭额,并赋《李行中秀才醉眠亭三绝》诗句。醉眠亭由此成了文人唱和、探讨文学和人生的“文学沙龙”。著名的何氏世医第四代何侃也受文化气息的吸引,迁居青龙镇,钻研歧黄之术,悬壶济世,成为上海中医的始祖。宋朝末年的藏书家庄肃更是长年居住于青龙镇,借助青龙港码头文化交流的便利,搜罗天下书籍。他一生收聚各类图书达8万卷,其中除一部分手抄本,多为唐宋版本,经史子集、稗官小说,均有涉猎。庄肃还把书目编为甲乙两部,分成十大门类,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藏书家和图书目录学家。据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称:“江南藏书家多者只三家,庄其一也。”庄肃那幽静典雅、散发书香的“万卷轩”,既有颜值,更有气场,成为青龙镇诸多景点中,最受文人墨客青睐的人文佳地,名闻遐迩。
青龙镇作为江南文化的码头,上海文化的源头,集聚了灵气、大气和文气。陆龟蒙、宋之问、白居易、杜牧、皮日休、陆游、范仲淹、王安石、秦观、赵孟頫等众多名人都被青龙镇吸引,常驻足于此,交友赏景,吟诗作画,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后记
上海正在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先试先闯的创新中,如今外滩的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和上海自贸区,若能吸收一些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青龙镇的长处,再创对外商贸、人文繁荣的辉煌,发挥“海上海外”通江达海的战略优势,就一定能重塑经济互惠合作,人文融合并重、互联互通、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海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