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专家探讨国家美术藏品保存与修复
“美术作品修复就像医务工作一样神圣而重要,从事藏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专业人士就是艺术品的‘保健医生’和‘手术医生’。”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国家美术藏品保存修复国际探讨会上,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如是说道。
7月至9月,由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美术馆主办并实施的“国家美术藏品保护与修复示范项目”在北京举办。作为项目的核心内容,我国和来自英、法、美、日等国的数十位文博界专家日前齐集中国美术馆,围绕国家美术藏品保存与修复的相关政策、原则理念、现代科技介入等话题深入探讨。
研讨会后,培训项目将围绕卷轴书画、中国油画的保存修复实技示范和预防性保护意识的培养、基本应用等,展开为期两个月的修复实技示范。
“藏品医院”发挥“活化”功能
众多国内外文博专家齐聚,吴为山将研讨会的核心主旨归纳为“通过保护藏品使艺术精神永存”。他认为,面对艺术藏品,需要建设设施精良、人员齐备、技术过硬的“藏品医院”,让作品以最健康的面貌展现在公众面前,让它们真正发挥“活化”功能与审美教育的作用。“我们所探讨、研究的保护与修复,就是通过延长物质寿命而持续精神生命。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从对艺术品的情感和尊重出发,发挥物质性能的极限,获得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的双重超越。”
中国美术馆自2010年4月起筹建的保存修复中心,主要致力于中国画和油画的修复维护。对邓拓捐赠的古代绘画进行修复作为首个项目,4个专家修复组用近3年时间共修复整理邓拓捐赠的145件 (套) 作品。
老舍藏齐白石作品保存修复项目则是以保护修复促进收藏的典型。据保存修复中心邓峰介绍,修复前的 《孤雁》有多处破损,“孤雁”甚至一分为二,经专家们的巧手,重又使“孤雁”在淡墨勾画的云纹中展翅翱翔;《红衣牛背雨丝丝》 则采用了补纸修复,“补纸的地方是可以去掉的,这不仅体现了修复者的传统技艺,还要求具有深入的解读能力。”正是这份严谨与执着,让老舍家属将修复后的 《孤雁》 《红衣牛背雨丝丝》 等4件作品全部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保存与修复不仅是对已有藏品的保护,也可能促进捐赠者对美术馆的信心。”他说。
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在研讨会上表示,近些年来,文化部立项并实施“国家美术收藏工程”,美术藏品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就是该工程的重要内容。当前,“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也正开展,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藏品保存状况的普查,全面记录当前美术藏品的完好程度、保存修复信息等。在此基础上,将通过设立“美术馆藏品保护与修复示范中心”等方式,加强藏品的科学保护与修复,建设国家美术藏品档案及数据库,制定国家美术收藏政策和法规等。
修复还需保留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近日,《我在故宫修文物》 的意外走红既宣传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特点,也向公众揭示了文物修复工作的神秘场景。对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沈阳提出了他的思考:传统的修复制作和技艺是否与文物保护有所区别?
沈阳表示,中国文物保护界遵循“四原”原则,即坚持原结构、原形制、原材料和原工艺。“在修复过程中,不仅要保护能够看到的这些东西,还应该保留岁月给它留下的痕迹和背后的历史故事。修复本身不仅是为了保留实物,更要保留这些信息。这是文化遗产保护界所公认的,也正努力实践。”
法国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埃瑞克·勒费布尔在会上分享了法国的博物馆修复管理经验。在法国,与博物馆藏品保护相关的机构包括为修复师提供培训的学术机构、进行分析的实验室及博物馆,策展人、博物馆管理人员需要与修复师探讨并制定藏品的具体保护方法。
“此外,建于1999年的法国博物馆保护中心主要是分析和保护博物馆的藏品,拥有包括粒子加速器在内的很多先进设备,同时30多位专业人员分别在考古学、雕塑学、油画、纸质作品、摄影作品、装置艺术、当代艺术部门工作,他们也成为公立博物馆的咨询人员,提供环境质量、材料特性、存储条件等一系列建议。”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