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土壤修复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6-06-25信息快讯网

记者 史博臻

上月底颁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今天(25日)的第26个“全国土地日”增添了不少谈资。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围绕“土十条”就有过许多雾里看花的猜测,认为这将给土壤修复市场带来“万亿盛宴”。2014年有土壤修复业务的企业约有500家,2015年增长到900家以上。

随着“土十条”出台,2016年能否再创一个丰年?财政部公布的2016年中央财政预算新增了土壤污染防治专项预算项目,公开数据显示,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016年预算数为90.89亿元,比2015年执行数增加53.89亿元,增长145.6%。

与此同时,业内的分歧并不少见,似乎难逃行业初起的乱象,比如土壤修复概念及其衡量标准缺乏统一界定。当然,这并不妨碍企业磨砺内功。去年底挂牌成立的上海市政总院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中心,最近顺利中标了上海某地2016年度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初步调查项目,总面积达85万平方米,为上海市单项最大的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项目。在此过程中,不断寻求土壤修复的“正确打开方式”。

(气相抽提法处理污染地下水)

复杂性源于涉及整个生态系统循环

在上海世博园、上海迪士尼建造前,施工方都会对场地进行修复处理,在这些大项目的带动下,涌入企业如“蛙声一片”。有意思的是,修复市场的发展在2013-2015年呈“V”字形上升,2014年为下降趋势,这是因为当年整个房地产行情下挫厉害,导致该类土地的修复项目减少,市场合同签约额下滑。从趋利避害的角度来看,修复后的土地利用价值远胜于修复成本,因此在“土十条”出台后,预计市场会在一段时间内喷涌出比较密集的需求。

“相比于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市场行为,‘土十条’背后所揭示和倡导的,首先是治污理念的转变。”中心负责人谭学军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土壤污染比空气污染、水污染更具隐蔽性,且污染物在介质中并非均匀分布,仅隔几十米的两块地污染程度就会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土十条’提出当务之急的是摸清土壤污染的家底,再根据土地的不同用途来选择不同的方法评估。”

中心正在进行的这个项目情况更加复杂,调查对象包括农用地、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涉及制造业、机加工、轻工业、仓储、农田和宅基地。

在给记者梳理整个修复过程之前,技术人员朱煜首先纠正了正确表述应该是场地修复,因为单论土壤修复是片面的,尤其是在土壤饱和带,水土不分家,涉及整个生态体系的循环。

每一条历史都是修复的根据

所谓污染场地修复,简言之是利用技术将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人体健康可接受的水平。就过程来看,依次包括场地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方案编制和修复工程实施等步骤,如同医生望闻问切的就诊过程。

修复工作之前,技术人员开展全面的场地环境调查,访谈当地环保主管部门以及地块上曾经存在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了解这块地的历史使用情况,比如用过哪些化学品、是否发生过泄漏事故、化学品管控情况如何等,识别场地中可能存在污染的区域和潜在的污染物质。同时,按照国家、上海市的相关技术规范或是更加严格的监测布点方案,对场地的土壤与地下水进行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确认场地上存在的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污染物种类。

现场采样布点时,会酌情选择三种方式:对历史情况知之甚少或场地已被严重破坏时,处理比较麻烦,要将地块分成面积相等的网格,逐一取样;若十分了解场地的底细,就利用专业判断法,重点取样;如果地块功能分区比较明确,就可以在原有的车间区域多取样。

土壤采样前,技术人员必须佩戴合适的PPE、一次性丁腈手套,每个土样采样前均要更换新手套,防止样品之间交叉污染。

场地修复主要有两个比较大的修复技术分类:原位和异位。顾名思义,区别是处理位置不同。由于原位修复不需要建设昂贵的地面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和远程运输,以及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更受青睐。

目前常用的场地修复技术主要分为植物修复、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对应相适的场地与污染物质,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并充分考虑经济和生态效益。

污染物也有“打不死的小强”

如同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已有的修复技术无法清剿所有污染物。朱煜坦言,一些持久性污染物依然是世界性难题。一旦在某些场地的深层土壤与地下水碰到这种“打不死的小强”,往往只能采用截断暴露的途径防止其扩散,同时该地块的后续功能使用也将会受到限制。另外,修复工作中最不愿看见的情况是场地的深层地下水被污染,只能采用自然降解的方式进行处理。

朱煜认为,目前国内的场地污染修复普遍存在“轻场调,重修复”的情况,实际上场地环境详细调查是整个污染场地修复的基础,只有全面了解场地的污染情况才能制定合适的修复方案。在美国等一些污染场地管理比较发达的国家,往往会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对场地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对污染状况进行建模。另外,修复工程结束后的跟踪机制也应该得到重视,后期验收环节应包括污染物质浓度的后续跟踪,并且连续跟踪3到5年。

谭学军告诉记者,场地修复包括废水、废气、噪声处理,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中心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研发、装备开发和标准编制,争取覆盖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服务。截至目前,中心已承担场地环境调查、详细调查与风险评估、修复方案编制、修复工程实施等项目85项。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