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 足球不需要“考试”
相信今天凌晨守在电视机前为欧洲杯决赛痴迷的,肯定有不少放暑假的中小学生。看球赛,特别是看高水平的球赛,是一种享受。看完之后也到球场上去过把瘾,那才是惬意。只是,如今踢球之风,在孩子们中间还不特别流行。
7月12日还有一件与足球相关的大事——2016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开幕。这项赛事规格颇高,主办单位是教育部、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上海市人民政府。这也是这项赛事第二次在沪举办。2015年的赛事就是在强台风中拉开帷幕的,一点也没有挡住来自世界各地的侨领们亲自率队参加的热情。同样,今年从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斯洛伐克、喀麦隆、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飞来的各支学校球队,也是由当地侨领资助和组织的。以球会友、切磋球技、传播友谊,进而让校园足球也登上国际舞台,是这项赛事的最重要特征。
在上海,连续两年举办这项国际邀请赛,是有其深刻背景的。2015年,国家相继发布《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对青少年校园足球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按照中央关于上海要当好全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探路者、示范者的角色定位,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立足高起点,争当排头兵,正积极探索可推广的发展范式。如今,本市已进一步规范各级竞赛管理体制,建成了“精英赛(国际和全国性邀请赛)”、“联盟联赛(校园足球联盟学校)”、“联盟杯赛(各区县精英训练营)”、“草根联赛(新民晚报杯等)”四类赛事体系,以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4级和U9—U22的11个组别赛事架构。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落实这句话是要付出艰苦努力,是要夯实许多基础性工作的。这几年上海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联盟学校,目前成员学校从建设初期的226所增加到428所,联盟注册学生运动员从4424名增加到12816名,90所中小学已成为全国首批足球特色学校,崇明县成为首批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县。今年本市还推荐50所中小学参选全国第二批足球特色学校,推荐杨浦区参选第二批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区县。
虽然上海的青少年足球运动走在了全国前列,但相较于足球发达国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就拿本届欧洲杯爆红的冰岛队来说,这完全要归功于该国一项持续了16年的足球振兴计划。在这个只有1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33万人口的国家,有着11个“足球之家”(大帐篷结构的足球场)、179个标准足球场和166个小型足球场,包括9个超大型现代化球场群,都可以供国民免费使用。这意味着,平均120个注册球员就有一个正规足球场、900多个国民就拥有一个足球场。而我国的计划是到2020年实现每万人拥有0.5至0.7个足球场。此外,现在冰岛已经有近600位持有欧足联B级教练证书的教练,有近200位持有A级教练证书的教练,平均每100个适龄的男青年就能分到一位足球教练,这个比例甚至比西班牙和德国都要高出200倍。
简单的球场、球员、教练数字,就可以看出中国足球的真实差距。但要弥补这个差距,需要的是卧薪尝胆、扎实奋斗,而不是急功近利、剑走偏锋。
之所以要这样说,是源于近年来不时冒出一些貌似振振有辞的“呼吁足球进考试”之说。搬出的理由是:中国孩子不是考试能力强吗?中国家长和老师不是热衷应试吗?那么,干脆把足球列入考试项目,特别是在中考、高考时加试足球,还怕国人足球水平不提高?对于这么荒唐的提议,连业内人士也嗤之以鼻。郝海东开炮说,这是与足球最终目的背道而驰,不要以为美国的很多大学生因为篮球打得好而获得学分,那是他们修的学分,而如果我们把足球引入升学考,则是以考试的分数决定你进哪所学校,和修学分根本就是两码事。郝海东还质疑,考足球,一个是没有标准,另一个是考什么,足球是项集体运动,不是考试能考出水平来的。
不考试,照样出成绩、出人才,这才是体育应走的正道。素有“足球之乡”美誉的普陀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校园足球项目发展,在《普陀区学生健康促进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每所学校都要有一支足球运动队”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踢好球、读好书、做好人”的培养目标,并加大校园足球的推进力度,近几年有8所中小学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向国家队、国家青年队和上海队输送了28名优秀队员。
同样可喜的是,上海已经确立了把校园足球的经验向田径、游泳等基础性项目,向冰壶、壁球等新兴项目,向武术、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辐射,把足球作为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从而营造生龙活虎的校园体育新气象。
蓬勃兴旺的校园足球,快乐普及的青少年阳光运动,这才是一个国家体育强盛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