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补习能缓解学习焦虑吗?

2016-07-22信息快讯网

 

暑期开始了,孩子们不用去学校了,家长们却开始犯愁了。下班回家,当看到孩子窝在沙发上抱着iPad投入地打游戏,再加上听说早上是11点才起床的时候,很多家长的脑海中,“去外面上个课补个习”的想法就义无反顾地冒了出来。

社会转型、多元文化碰撞和融合,学生和家庭在教育和教学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也带来更多的烦恼和焦虑。小孩子要报课外补习班吗?家长要给孩子额外布置家庭作业吗?孩子在某门学科上的焦虑是由哪些因素影响的?

课外数学补习时间与数学焦虑呈正相关关系

对于很多上海家长来说,暑期有“假期”的含义,但决不是孩子“放羊”的时候。暑期了,各种补习班的广告和宣传册铺天盖地,家长们也带着孩子们比平日里更勤地奔走于各补习班。

如果仅以学业而言,上海学生的整体水平已经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上海15岁学生在2009和2012两轮PISA的三个主要测评领域中成绩都傲居榜首。只是,如此优异的成绩表现,并没有减少学生和家长们的学习焦虑。

笔者使用PISA2012的数据,分析了中国上海和芬兰学生数学焦虑及其影响因素。比较后发现,上海学生数学成绩虽然高于芬兰学生,但上海学生的作业投入时间远多于芬兰学生,上海学生的数学焦虑也明显高于芬兰学生。

进一步分析学生数学焦虑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在排除了学生数学成绩和(学校规定的)家庭作业时间及性别的影响,课外数学补习时间仍然与数学焦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进一步分析显示,该结果跟数学成绩的强弱有关。对于数学成绩较弱的(上海和芬兰)学生,增加数学课外补习时间,可以降低学生的数学焦虑度;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适量的减少课外补习有利于降低数学焦虑,太多反而会增加焦虑。

客观的数据分析为家长和学校老师降低孩子数学焦虑提供了参考的依据。然而,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即使有研究结论做参考,面临的问题是:我怎样判断孩子的成绩呢?在学校班级范围,还是全市范围,还是全国范围?笔者认识的一个孩子,数学成绩在本年级本班属于佼佼者,这反而让家长更觉得需要为其选择“奥数班”等课外课程,理由是:不能埋没了孩子的数学优势和可能的天赋。

面对一个更为多元和选择更多的教育市场,是否要为孩子选择课外补习班,选择什么课外补习班,家长们的焦虑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那么,这些与课外补习相关的焦虑,究竟来自于哪里?

补还是不补,焦虑的根源在于纠结

对于是否参加补习,发言权更多的是家长。笔者熟悉的一个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聚集于是否参加课外补习这件事上,在孩子幼儿阶段保持和谐的一致性,到了小学阶段,尤其是在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以及面临小升初的竞争后,分歧逐渐增大。双方各持的观点,颇能够代表社会上对课外补习持极端立场的两类家长的观点和立场。

妈妈的美好愿望:暑期来了,孩子可以好好休息,也可以自己安排时间,过得更充实。更何况,很多暑期课程的内容,我们都可以自己教的。

爸爸的现实立场:去补习就没有时间休息了吗?补习课并没有占满所有时间,孩子完全有时间好好休息。没好好休息是晚上看电视太晚、iPad游戏打得太多。你觉得孩子会自己好好安排时间吗?你看看他一天到晚都在做什么,上午睡觉,下午头埋在iPad里,连家门都不出。这叫会自主安排学习吗?你是可以教他,只是你有时间教他吗?

还有的父母曾尝试过与孩子一起设立暑期安排,安排好每周、每日的日常作息、学习安排和娱乐休闲时间,甚至还设计了集星奖励机制以示鼓励。只是,这样的安排在放假最初一周还有效,随着假期模式的深入,孩子变得慵懒,加上设计的安排中缺少惩罚机制和奖励不足,很多安排也就流于形式。而那句“你有时间教他吗?”则道出了很多上班族父母的时间和精力困境,以及部分家长对参与孩子学习和教育的无力感。如此看来,参加补习班是不是更好的选择?至少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

最近不少转述国外教育的研究文章和新闻报道都对快乐教育和减负教育导向提出质疑,例如,以英美等国中产阶段家庭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以及某些私立高中孩子的学习勤奋程度为例,说明优秀的家庭和孩子对教育的投入和学习的勤奋是世界的通行规则。

很多焦虑并不在于补课本身,而在于对选择依据不明晰以及对选择后果不确定的纠结和担忧。

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将越来越不受时空的限制,课外补习的类型也越来越多元化,补习班/学校与正规学校间的关系也逐渐地从补充型逐渐发展到互补型,即从以前补习班的教学内容为学校课程服务,到补习班服务于孩子的兴趣,或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超出或超过学校教育教学的范围,可以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和收获。这是对目前学校教育的挑战,也是终身学习型社会个体具有多元学习选择权的体现。

家庭合理期望+孩子自主意愿,理性地选择补习

笔者基于学习资源的多元化和孩子学习方式选择的自主性的角度,对课外补习持中立的态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支持孩子和家长出于孩子的需要和意愿,选择一些学校无法提供的课外学习。然而,对于课外补习的类型和量的选择,则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基于实际情况做出理性的选择。每当看到孩子们和随行家长转战各补习班匆匆的脚步和疲惫的身影,我们更是想强调这一点。

笔者在分析PISA2012的数据中发现,大量的数学补习并非对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都一样,数学补习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应根据具体情况提供更多的学习辅导,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降低他们的数学焦虑是有帮助的。但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要控制甚至取消数学补习时间,以增加他们对学习投入时间的自主选择性,降低他们的数学学习焦虑。

对于降低数学焦虑和提高成绩而言,过多的课外补习和家庭作业时间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成绩已经很优秀的孩子,更需要给予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让孩子有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且学习的范围不应该仅仅限于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应该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从教师和家长的角度,或许每一种学习都有预期的目标和要求,然而,对于孩子而言,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互动交往,都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家长也要对孩子参与的学习和获得的学习效果持开放的心态,重视孩子的教育,同时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选择氛围。

总而言之,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一所学校都有各自的特色,每一个补习班都有自己的特点。家长要在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合理的期望,在结合孩子自主意愿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补习班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理性地为孩子选择合适的、适量的补习班。(作者为上海市跨文化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讲师)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