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常态中实现新飞跃
虽然上半年钢价迎来一波上涨,但河北德龙钢铁公司副总经理王立平对市场前景的判断依然非常谨慎。
“我不觉得钢铁供需发生根本变化。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大环境变了,去产能要坚定推进,不能心存幻想。”王立平说,公司正按照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重点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发展循环经济,以转型升级求生存求发展。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关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世界经济形势变化,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两年多来,全国上下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作为,推动经济发展进入蹄疾步稳轨道。
新常态已成共识,事实印证党中央对形势判断的科学精准
6.7%———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速数据15日出炉。
“增长是比较稳的,一季度和二季度GDP增长率都是6.7%,呈现出阶段性企稳的态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
一年前的这天,公布的半年增速是7.0%;六年前的这天,公布的半年增速是11.1%。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能否清醒认识和积极适应这样的变化,攸关经济未来,关系企业生死。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历程,2012年之前可谓高歌猛进:年均增速接近10%,新世纪头十年平均增速达10.4%。此期间即便增速有所波动也是暂时的,至于产能过剩,相当一批企业家甚至地方官员认为,那都是别人过剩,我非但不过剩反而要扩大规模。
变化从2012年开始越来越明显。当年中国经济增速从上一年的9%平台转换到7%平台,此后又小幅平缓回落,两位数增长渐行渐远。
“新形势需要有新判断,并依据科学判断调整思想观念方法。”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以往经济遇到的困难就像感冒发烧,打针吃药很快就可以恢复。而今天的中国经济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不能搞强刺激。”
中国经济以往依赖的低成本支撑和旺盛外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进入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后增速放缓是世界经济发展规律。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作为一个新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的提出非常及时。它科学概括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成为引领经济更好发展的鲜明导向。
“中国经济近两年的发展轨道,印证了新常态判断的科学性、预见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分析指出,新常态最直观的变化是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更具本质的变化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贯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
新常态催生变革定力,必须坚决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
全国政协常委、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在今年两会上深有感触地说,近两年有一个突出变化,那就是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和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地方,终于承认自己过剩了,不再对强刺激和大反弹抱有幻想了。
新常态指引精准发力,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中国经济提质增效。
目前,经济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上半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已经达到54.1%,同比提高了1.8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3.4%,同比提高13.2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
创新驱动未来,加速培育中国经济新动力
今年春晚,一个由540个人形机器人一同“炫技”的舞蹈节目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不仅拉近了智能机器人与普通人的距离,更让生产厂商深圳市优必选科技公司销售飙升:去年销售额4000多万元,今年预计达6亿-8亿元。
炫酷舞蹈背后,是机器人运动控制关键技术———伺服舵机的攻克。拥有相关发明专利过百项、成为业内“独角兽”企业的优必选,5月份做B轮融资时,身价从A轮的1亿美元飙升至10亿美元。
“现在机器人产业还处在萌芽期,未来将几何级增长,研发能力有多强市场空间就有多大。”优必选首席技术官熊友军告诉记者,面向广大普通客户的服务类人形机器人,技术升级迭代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强的研发能力。
聚集着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深圳,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达到8.6%,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1.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速高达24.4%;PM2.5平均浓度下降15%。
更少的污染,更高质量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再度先行,这一次靠的是科技创新。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旧动力在衰减,以创新驱动打造经济新动力的要求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世界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的国内外发展新格局,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创新驱动,中国大有基础。2015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超过1.42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一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五年提高4.2个百分点。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
创新驱动,中国壮志凌云。今年5月份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去年5月份公布的 《中国制造2025》,制定了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行动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透露,今后十年将优先发展集成电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航空等战略必争产业,重点突破与国际先进水平已较为接近的通信、航天、轨道交通等战略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向中高端跃升实现经济稳速提质增效。
如果把观察中国经济的目光,从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重化工业,转向“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则会看见完全不同的场景。
今年二季度,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了11.8%,比一季度加快了1.8个百分点;上半年网上零售额增长28.2%,网络约车、在线教育等新业态迅速成长。
变化就在我们身边发生,身处其中有时反而意识不到。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称,在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创新技术助力下,中国的移动购物产业已领先美国。法国《回声报》指出,由“互联网+”支持的中国“工业4.0”已经走在路上。
用好关键一招,以改革激发中国经济新活力
身为小规模纳税人的周海滨和妻子,最近完成了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后的首次申报。
他们在山东省东营市开的私房菜馆今年四五月份营业收入50多万元,原本需缴纳5%的营业税,改革后按3%征收增值税,一下子少缴1.2万元税。两口子对今后经营好饭馆劲头十足。
5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预计今年将减轻企业税负5000多亿元;而7月1日起,资源税改革全面推开,以绿色税制撬动绿色经济发展。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新旧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青黄不接带来的困难在所难免,担忧和顾虑也是人之常情。
“中国经济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之所以能在重重困难中成长壮大,靠的是改革激发的活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在引领新常态的新征程中,要应对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一项项关键领域的改革措施正抓紧推出———
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今年重点推进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等“十项改革试点”;
民营银行进入常态化发展,今年有12家进入论证阶段,贷款利率上限取消,金融改革正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简政放权三年多来,中央层面核准的项目数量累计减少约76%,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85%,政府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
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改革的重中之重。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出现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主要在供给侧。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问题表象是速度,根子是结构。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迟福林说。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样样关系到存量调整,刀刀动的是既得利益。
惟其艰难,方知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三去一降一补”成效初显: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下降1.1%,6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比3月末减少了2100万平方米,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前五月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成本下降0.22元;农林水、扶贫、科技领域的投资较快增长。
身处关键阶段,更须闯关夺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说,作为一种客观状态,新常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应对新常态大不一样。唯有积极奋进,才能抓住机会实现飞跃。
上下同欲者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主动化解矛盾,积极抢抓机遇,一定能够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新飞跃。
新华社记者 刘铮 高敬 吴雨(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