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查验关员在“钻箱子”中练成“博物家”

2016-08-02信息快讯网

 

海关查验关员在闷热的集装箱内查验货物。本报通讯员陈君言摄

“世界上只要是称得上‘东西’的物品,我们都得认识和掌握。”说这话的,是上海海关外高桥港区海关查验关员们。外高桥港区有六个码头,进出口货物查验量大约占上海海关的四分之一,查验关员都是“博物家”,最擅长辨物认货,以查缉走私、征收关税,履职进出境监管。

“博物家”是在“钻箱子”中实地练就的,这是海关查验关员工作的“标配”———标准集装箱深12米,为了查验全部货物,他们不得不攀爬或缩身挤进箱子深处,翻检查验;一个人平均每天要钻40个标准集装箱,经年累月,天天如此。

密闭的集装箱漂洋过海封了数天甚至数月之久,货物一直闷着,除了其特有气味,个别不稳定的可能变质、发酵或发生化学反应等,气味逼人,甚至还会产生有害气体,呛得人难受。

申城近日持续高温,烈日曝晒,外高桥港区水泥地面的查验场上,“吸热利器”铁质集装箱成排垒放,一开箱便喷出浓烈的“怪味”热浪,这给海关查验关员“钻箱子”作业带来不小挑战。

箱内超过60℃,越往里钻越闷热

海关系统查验进出口货物派单实行“双随机”制——“随机选择货物+随机派单给查验关员”。上午9时,外高桥港区已闷热不已,海关查验关员贺紫晟和同事拿上各自随机派到的《海关货物查验记录单》 等资料,至少两人一组步行或搭执勤车到附近的查验场干活儿。

一路上,沉静寡言的贺紫晟凝神分析派单上货物的特征、疑点、风险点等,脑海中搜寻着定位货物相关的知识和税率。比如,一批原木来源地标注是日本,这就很可疑,因为日本禁止原木出口;大理石货物需要一块块检查,因为X光无法穿透,石材间容易夹藏违禁品。

走到集装箱查验场已浑身是汗,衣服先湿一次。

为保证公正性,查验时,现场查验关员必须两人以上,开箱时货主也一定要在场。贺紫晟让货主或货主委托代理人打开密封的集装箱,一一检查,有疑问就请货主“掏箱”,用铲车把货物从纵深的集装箱中掏出一条通道,他或爬或钻,进去再查验。若一时无法确认,就取样带回化验,待彻底确认货物的种类、数量、等级、新旧、是否侵权或夹藏后,才能关箱。

铁质标准集装箱在阳光直射下温度剧增,外面38℃时,箱内早已超过60℃,越往里钻越闷热,不仅暗沉沉的,气味也更浓烈。

贺紫晟说他最受不了从澳大利亚和美洲运来的生牛皮,“真的太臭了,不敢吸气儿”。商家担心牛皮腐坏,会用盐或防腐剂等浸泡,为防血水渗漏,外包一层塑料布兜着,这样一捂,气味更恶劣。

每钻一个箱子,都会闷出一身汗,贺紫晟习惯性地摘下口罩,拿下帽子,把汗抹在右肩和前臂衣服上,不一会儿就结晶成一层盐花儿。每天中午回到办公室,贺紫晟都会冲个凉,换下结了盐花的衣服。夏天,他的储物箱里始终备着两套干净的工作服。

查验场也有凉快的地方———冷链集装箱,配备制冷空调,用于肉类、海鲜、水果、果汁、化工品、医药制品、胶片等货品的冷冻保鲜,箱内温度从0℃至-18℃不等。看似很爽,但其实,进入冷链箱查验可不是什么“美差”。“从室外40℃的高温钻进-18℃,出来一准打喷嚏,马上感冒。”贺紫晟苦笑着说。

查验场上还有集卡、吊车、铲车等车辆鱼贯穿行,场内弥散着柴油味儿。难闻的,忍忍就过去了,贺紫晟和同事最“怵”的,是有毒有害气体。港区货物中,一大部分是进口限制类固体废料,查验这些一定得戴口罩,否则嗓子受不了。“我们的职业病是慢性咽炎,因为化学品闻得太多了,还有在查验中中毒的呢。”查验关员赵方逍说。

“望闻问切”辨识非标货品

一个集装箱打开,里面堆着好几种固态废塑料。贺紫晟走近一个大袋,指着说:“这种一看就知道是PC(聚碳酸酯)。”容易辨识的还有电器、汽车配件等标准件,查验关员靠经验和“火眼金睛”就能搞定。

更多的非标准货品,就需要全套“望闻问切”程序来把关———现场查看,询问货主方来源地和货物特征等;取样,在作业区域外用打火机烧样品,观察火焰颜色、冒烟状态、燃烧残余物,闻燃烧气味;用手捏、搓、揉,感受燃烧残余物特性;再经小组讨论,最后确定货物的品类和税则归类。

查验关员顾斌对各类化工塑料信手拈来: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摸起来会“嘎嘎”脆响;PE(聚乙烯)材料质地软,带油性,手感似蜡,燃烧冒白烟,有石蜡味;PVC(聚氯乙烯)燃烧泛绿光……这些冷僻拗口的专业词汇,已是查验关员惯用的常识。

常识还包括如何快速辨识那些看似相似、但实则不同的物品。袋装和圆筒装的薯片属性不同,关税也不同,前者是直接切片后加工,属于马铃薯制品,后者是先打泥、后压片、再加工,属于马铃薯制品的制品。花盆也要细分,盆底有孔的是实用性的,无孔的是装饰性的,两类关税自然不同。红木有五属八类33种,虽然税率一样,但其本身价格可能相差数千倍。为防止有人“钻空子”蒙混过“关”,这些“冷知识”都是查验关员特别注意的点。

海关查验关员人手一本的 《中国海关报关实用手册》厚达上千页,每本都被翻得软塌塌的。“平时多翻看,才能了然于心。”贺紫晟说。

每日小组讨论就像学术会议

“博物”的海关查验关员,不出“关”便看尽了世界百态。

一次,查验非洲来的原木,集装箱门一开,一条大蛇挂在木头上吐着舌头“打招呼”,众人赶忙关门,联系相关部门来处理,原来,这条蛇在原木内安了窝,被一起运来了。查验关员还见过随货物远道而来的十几厘米长的大蜈蚣、各种小虫子、蚊蝇等等,这时必须立即联系检验检疫等部门及时处理,以防后患。

几乎每天都在“遭遇”新情况和新品种,加上上海海关实行通关便利化等新要求,海关查验关员每天要进行业务学习和小组讨论。“打铁还需自身硬”,查验别人,自己首先得要过关。贺紫晟本科学的是计算机科学,办公室里还有结构工程、法学等专业的毕业生,现在,他们自学成才,深耕化学、机械、林木、材料和食品科学,小组讨论就像学术会议。

海关查验关员这一行讲究“传帮带”,师傅带徒弟,传授经验和心得体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还是要多钻箱子,多学习思考,才能把‘关’守好。”顾斌说。这些年,海关查验关员“修炼”出了几位老法师,成为“镇港之宝”,但凡碰到疑难问题,大家都会向老法师们请教。

最近,随着3D打印和VR(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兴起,海关专门成立了相关小组,研究讨论3D打印材料和VR设备等进出口货物新品种的税则归类问题。而类似“西红柿是蔬菜还是水果”的争论也一直不绝于耳,在每一样货品的税则决策之前,都需要听取各方意见,权衡各方利益。

报记者 李静 何易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