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学长们的故事 “准军医”不再害怕被分配到艰苦的地方去

2016-08-04信息快讯网

 

李佳奇(左一)和队员们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校友合影。庞童方摄

编者按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这个暑假,沪上高校派出了多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重走长征路。他们或探访老红军及其家属,感受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或走访多地历史博物馆和纪念馆,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这个夏天,更多的90后在行动。

今起,本报刊发系列报道,倾听沪上大学生重走长征路的心声。

军人、医生都是需要责任心牵引的职业。当两者相遇,又应拥有怎样的情怀?

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五年制大二学生李佳奇发起号召———重走长征路,到长征沿线城市寻找二军大毕业的校友,聆听他们的故事。还要发挥专业特长,为当地基层军官普及运动伤病的预防知识。

采访了不同年代毕业、但同样服务在贵阳的师兄们,让95后李佳奇感触颇深,他不再害怕被分配到艰苦的地方去,因为“军人就是应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口述实录】

8月1日,建军节当天,我和团队成员一道,开启了“长征胜利八十周年背景下红色精神的探访”。因为在军医大学就读,选择这天出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第一站抵达贵阳解放军第四十四医院,见到了三位不同年代毕业的学长。

与他们聊天,让我的军魂经历了一次净化。

见到任渝江师兄时,我们眼里满是羡慕。他1977年考入第二军医大学,如今已是师级文职干部,在医院里,大家都称他为教授。任师兄的父母都是军医,又生长在祖国发展最需要人才的年代,用现在最狭隘的想法来判断———师兄毕业后,想要留在上海或者分配到条件最好的医院,想必不是难事。但毕业之际,任师兄却为了传承父辈的军医精神,来到贵阳解放军第四十四医院继续服役。他说,贵阳虽然硬件条件远不如上海,但不管在哪里,内心深处对于医学的热爱始终不变,不能忘记当年学医的初心。

比任渝江师兄年轻一些的陈吉师兄,现任第四十四医院呼吸科主任。当年,陈吉师兄“很不幸地”被分配到了贵阳一处基层卫生所,那里医疗设备和医疗药品都很有限,医生大多面对的是军人训练过程中的运动损伤,以及感冒发烧等小病,久而久之,很多人都会懈怠。但师兄不仅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更没有抱怨,而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发现,当地人易患一种常见病,他查阅资料、向上海二军大老师们请教,钻研数年,终于找到攻克这种常见病的方法。

陈吉师兄说:“混日子是一天,积极向上也是一天。有三件事情是每个人都需要深思的———不管怎样都要有坚定的目标、乐观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努力、永不放弃。”

瞿金涛是2013年从第二军医大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虽说这是学校里的王牌专业,但瞿金涛说:“军人天生都有使命感,哪里需要我们,我就要到哪里去。”

我祖籍四川,2岁后随着父母到北京生活、读书。大学又考到了上海。这次走长征路,我第一次乘坐绿皮火车,也真正看到了师兄们所服役单位条件的艰苦。

坦白说,大二的我也经常会跟同学、学长聊起毕业后的去向问题。我总是感到恐惧和担忧,害怕自己被分配到艰苦的地方,担心今后工作的单位科研条件落后。但如今我不再惧怕这个问题,也更加坚定了做军医的理想。我现在是一名预备党员,深感肩头的责任有多重,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要更努力地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毕业时听从召唤,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

(本报记者 张鹏整理)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