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芭蕾舞团多渠道激活台前幕后的人力资源

2016-08-08信息快讯网

上海芭蕾舞团多渠道激活台前幕后的人力资源-信息快讯网

图片说明: 新西伯利亚歌剧院芭蕾舞团主要演员薇拉·赛班瑟娃携手上海芭蕾舞团主要演员张文君等舞者,共同演绎由帕特里克·德·巴纳编舞的现代芭蕾《春之祭》。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日前,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在上海大剧院鸣锣,开幕式上,上海芭蕾舞团的演员联合外籍演员共同演绎了《路德维希二世———天鹅大帝》和《春之祭》,演员举手投足之间流淌出细腻沉郁的情感,戏味十足。而精雕细琢这两部作品的,正是上芭驻团编导帕特里克·德·巴纳。

如今,越来越多的上海出品中,出现了外籍主创的名字。上海文艺院团近年来通过全球招贤、引进海外驻团编导、聘请客席演员等方法,不拘一格用“外脑”为沪上舞台提供智慧。与此同时,跨界引入文艺人才,推出“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等尝试,让优秀的年轻人形成彼此激发、彼此提升的“化学反应”。

有人将这些举措形容为复合渠道,正是这样的复合渠道激活了沪上文艺台前幕后的人力资源。

面向全球聚贤纳士,为上海出品助力

歌剧、芭蕾等艺术门类在本土化的进程中,诞生了歌剧《白毛女》、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一系列经典。今天,如何用好国际语言,需要以开阔的眼界聚贤纳士,为“上海出品”在国际舞台赢得瞩目。

从《简爱》到《长恨歌》,再到《春之祭》和《路德维希二世》,被昵称为“老帕”的德裔编导帕特里克·德·巴纳,在与上海芭蕾舞团近两年的合作中成果不小。他带给上芭演员最震撼的一次,要算去年原创舞剧《长恨歌》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上的演出。

老帕在演出后,从观众席走上后台,冲着全体演员突然跪下磕了一个头———这位老外用看似极端的方式表达对演员的敬意。原本等着听老帕总结点评的演员,目睹这一幕,先是吃了一惊,随后报以由衷的掌声,甚至有人湿了眼眶。《长恨歌》经历过多次改动,老帕在许多地方的处理和其他主创意见并不相同,甚至在演出前,老帕还因为作品在某一段的处理上与上芭团长辛丽丽见解不一而不愿和她说话。现在再看那段插曲,能读出中外芭蕾人因艺术坚守而惺惺相惜,这种感动最终成为创作的动力。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上海文艺院团深化改革背景之下,上海歌剧院一改以往任命院长的传统,向全球发布“求贤书”。经过专家评审和民主测评,出生上海、活跃于国际歌剧舞台的许忠脱颖而出,在今年3月签约成为上海歌剧院60年历史上第一位聘任制院长,聘期3年。许忠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按照一年两季的国际模式,在每年歌剧院歌剧舞蹈季基础上,再推出交响合唱季。他还提出,要对歌剧院品牌做出更好的统一和提升,同时更好地包装歌剧团明星的演艺生涯,“不仅让中国观众认识他们,也要把他们推上世界歌剧的舞台。”

不拘一格,跨界将程序员培养成杂技金奖选手

除了用面向世界引入许忠和帕特里克这样的管理和策划层之外,一些个性化引才渠道不仅有跨界视野,有些还令人“脑洞大开”。

上海杂技团在国际大奖上斩获颇丰,不过2013年法国明日杂技节上,凭借《舞空竹》夺得金奖的巴建国还是引起不小的关注。原来,在成为专业演员之前,他曾是在中关村上班的一名程序员。

巴建国自小爱好抖空竹,在大学里还自组了抖空竹的社团。大学毕业后,他投身IT产业,有很好的前景,可他放不下空竹,决心辞职追寻空竹梦。而另一边,上海杂技团在网络上注意到这个北方小伙子街头玩空竹的视频,一眼看出了门道:不同于过去舞台上常见的双轴空竹表演,巴建国把单轴空竹耍得花样迭出。双方接触后一拍即合,“零舞台经验”的巴建国成了一名专职杂技演员。团里为他配备了专门的编导,帮助他把自创的招式串联成故事。获奖节目《舞空竹》中,身着侠客服装的空竹少年与弹奏琵琶的琴女邂逅,两人以技艺彼此吸引。巴建国在其中展现的“行云流水”“九节鞭盘颈”等绝技都是自创,并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让海外观众和评委惊喜连连,最终如愿拿下金奖。

不拘一格的艺术人才养成渠道,正培养出更多的“巴建国”。正在实施中的“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为40多位年轻艺术人才打造上升通道,不仅帮他们设计作品,而且还邀请戏剧、音乐等方面的专家开班授课,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同时,定期举办青年艺术家沙龙,让不同门类不同行当的青年艺术家在跨界中激发出灵感和创意。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