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或在明年底之前建一条"暗隧"和一条"明河"
东方网8月12日消息:水安全是一座城市运行的底线。上海市副市长蒋卓庆昨天做客上海广播电台《市长热线》访谈节目时表示,水安全具体包括防汛安全、饮用水安全、水生态安全三方面。目前,上海在水安全上的短板主要集中在设施建设上,为夯实上海防汛排涝的硬件基础,上海有望在明年底之前,启动建设一条“暗隧”和一条“明河”。
苏州河下“暗隧”防御“五年一遇”
“暗隧”和“明河”,是上海在保障水安全方面未雨绸缪的两大项目。其中的“暗隧”,也就是苏州河段深层排水调蓄管道系统工程。经过专家研究,同时借鉴国内外经验,工程设在苏州河河下,考虑到轨道交通等因素,因此深埋地下,最深处有60多米。该工程总长15公里左右,工期预计在3年左右,今年年底之前有1.6公里的试验段先开建。
蒋卓庆表示,建设该工程的目的,就是确保苏州河周边能够防御“五年一遇”的强降雨(降水量在60毫米/小时)。在遭遇强降雨的时候,该工程可以大量蓄水,规避峰值,等峰值过后,就能通过河流污水管道将水排放出去。
上海西北部有望诞生一条新河
“明河”手笔更大,即太湖吴淞江泄洪工程,是一项国家工程,预计国家和地方的投资规模达400多亿元,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所有水利工程中投资规模最大的一项。
根据规划,该工程全长120公里,在上海的区段长53公里,涉及青浦、嘉定、宝山等上海防汛压力较大的低洼地区。蒋卓庆表示,该工程目前正在做前期的建设准备。工程建成后,太湖水位紧张时,上游来水可通过上海,经吴淞江进入长江,大大减轻太湖周边和上海部分地区防汛的压力。
28个建成区强排系统明年完工
更多未雨绸缪的防汛项目也在同步推进。比如上海规划的250个强排系统,截至目前已建好200多个,今年要确保28个建成区内的强排系统全部开工,明年底全部建成。
上海还增设了一批大功能的移动泵车,每小时可排水1000立方米,且基本保障10平方公里内分布一台的密度,弥补一些城区更新改造时,排水配套设施暂时无法跟上所导致的积水问题,不让城内“看海”的现象重演。
此外,上海已开始借鉴国际经验,在普陀桃浦科技智慧城、松江南部新城、西虹桥、徐汇滨江、世博片区、嘉定新城以及一些郊野公园试点“海绵城市”,把强降雨的径流量,通过像海绵一样的建筑、道路、绿地等“吸”进去,起到吸纳、蓄渗、缓渗的功能。效果理想的话,可以把80%的雨水吸纳起来,缓解城市排水的压力。
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两年收尾
饮用水安全是民心所系。据蒋卓庆介绍,上海近年来饮用水安全一直保持稳定的高水平。去年,上海供水水质年综合合格率达98.58%,其中,中心城区合格率达99.37%。
对于一些市民关心的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问题,蒋卓庆表示,上海正在分阶段推进1.7亿平方米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世博前完成了约6000万平方米;2014年和2015年完成了4000万平方米;还有将近7000万平方米今明两年要全部完成。
56条河道明年彻底消除黑臭
蒋卓庆表示,经过梳理,上海目前有56条黑臭河道,今年一半要得到整治,明年所有的黑臭问题都要彻底解决。
为规范和加强基层的河道治理,上海还部署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机制,生态文明问题,搞行政的要管,搞党务的也要管,青浦、闵行等区已经试行。最近,上海正在推进“河长制”,自我加压,要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让上海河道的20个国考点、239个市考点全部达标,确保水环境有根本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