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历史学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步平逝世

2016-08-14信息快讯网

 

步平

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步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8月14日2时40分在北京同仁医院逝世,享年68岁。

步平同志送别仪式定于2016年8月18日(星期四)上午9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

谨此讣闻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步平同志治丧小组

2016年8月14日

步平简历

男,1948年7月出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197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1978年至1992年在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2004年7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副所长。2004年11月至2011年9月,任所长。其间,2004年11月至2010年9月任所党委书记。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东北中日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近现代史学会执行会长。兼任日本横浜市立大学客座教授、日本新潟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日关系史、东北亚国际关系史、日本侵华史、抗日战争史。

著作

1.《中国东北沦陷史十四年史纲要》(合著),236千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

2.《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化学武器》(合著),58.8千字,日本明石书店,1995年。

3.《苦难与斗争的十四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4.《日本的化学战》,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5.《阳光下的恶魔》,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6.《东北近百年史讲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7.《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化学战》,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5月。

8.《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合著),300千字,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

9.《阴魂萦绕的祭场——靖国神社与日本的军国主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10.《日本右翼问题研究》(合著),349千字,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

11.《毒气战——追寻恶魔的踪迹》,210千字,中华书局,2005年8月。

12.《黑龙江通史(合著,主编)》,1800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论文

1.〈试论李大钊的民主思想〉,《学习与探索》,1979年。

2.〈“达斡尔地区”的由来及其他〉,《学习与探索》,1980年第02期。

3.〈中俄东部边界的历史考察〉,《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06期。

4.〈清初抗击沙俄侵略的若干问题介绍〉,《历史教学》,1984年第05期。

5.〈关于中俄电报线路的联接问题〉,《黑河学刊》,1985年第02期。

6.〈关于史学功能的超越性〉,《史学理论》,1987年第1期。

7.〈吉田金一先生与日本的中俄边界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0年第04期。

8.〈东北边疆开发与近现代化过程〉,《学习与探索》,1993年第03期。

9.〈东京高等法院对“教科书”案作出判决〉,《世界历史》,1994年 02期。

10.〈家永三郎和日本教科书诉讼案〉,《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05期。

11.〈关于“大东亚战争史观” 〉,日本《周刊金曜日》,1997年。

12.〈关于“自由主义史观”〉,日本《周刊金曜日》,1998年。

13.〈慰安妇问题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14.〈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4期。

15.〈日本靖国神社问题的历史考察〉,《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4期。

16.〈关于“跨国诉讼”——中日民间战争赔偿诉讼评述〉,《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4期。

17.〈关于中日历史认识问题的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5期。

18.〈东京审判的正义性不容否定〉,《光明日报》,2005年9月9日。

19.〈评扶桑社教科书的历史观〉,《人民日报》,2005年9月20日。

20.〈中国共产党是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光明日报》,2005年8月30日。

21.〈对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深层思考〉,《求是杂志内部版》,2005年第15期。

22.〈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历史考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

23.〈扶桑社《新历史教科书》的危险性〉,《同舟共进》,2005年。

24.〈历史学者在解决中日历史问题中的作用〉,《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5.〈关于中韩日三国近现代史答客问〉,《当代韩国研究》,2005年第6期。

26.〈二十一世紀に向けての中日相互理解と歴史認識〉,《近代中国研究》,2006年2月28日。

27.〈东京审判与“东京审判史观”〉,《近代中国研究》,2006年2月28日。

28.〈对中日历史问题基本状况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2月。

29.〈关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思考〉,《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1期。

30.〈历史问题,中日关系中的不安因素〉,《同舟共进》,2007年4月。

31.〈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5期。

32.〈历史认识如何跨越国境〉,《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2月。

33.〈关于中共同历史问题的思考〉,《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1期。

34.〈关于历史问题,中日关系中的不安因素〉,《同舟共济》,2007年4月。

35.〈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光明日报》,2009年1月。

36.〈中日共同历史研究迈出重要一步〉,《人民日报》,2010年2月。

37.〈裕仁的《终战诏书》只字未提投降〉,《文史参考》,2010年第17期。

38.〈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与方法问题〉,《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2月。

39.〈在时空背景下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

40.〈中日历史问题的对话空间——关于中日历史共同研究的思考〉,《世界历史》,2011年第4期。

译著

1.《中日战争中悲哀的日本士兵》,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1月。

2.《日本在东北的移民》, 日本殖民地史研究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3.《大地的呼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译文

1.〈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亚洲的证言〉,〔日〕小川武满,《东北沦陷史研究》,1999年第1期。

2.〈小川武满先生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证言〉,〔日〕西川正则,《东北沦陷史研究》,1999年第1期。

3.〈日本人的战争认识〉,〔日〕藤原彰,《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

4.〈关于日本战争责任问题的思考〉,〔日〕藤原彰,《东北沦陷史研究》,1999年第4期。

5.〈关于东京审判的几个问题〉,〔日〕粟屋宪太郎,《东北沦陷史研究》,1999年第4期。

6.〈歪曲历史的“国民运动”〉,〔日〕俵义文,《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4期。

7.〈日本军队的毒气战与美国——美国国家档案馆资料调查〉,〔日〕吉见义明,《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4期。

学术评论及书评

1.〈近年来黑龙江地方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88年。

2.〈中日军事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02期。

3.〈评介俵义文先生的新著——《彻底剖析危险的教科书》〉,《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1期。

4.〈第二届“历史认知与东亚和平论坛国际研讨会”综述〉,《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2期。

5.〈《检证•战争责任》读后〉,《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2期。

6.一门引导读者进入和平学研究领域的基础教材——评《和平学概论》,《日本侵华史研究》,2013年第1期。

编纂

1.《东北国际约章汇释(1689——191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2.《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编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

3.《黑龙江百科全书》(历史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简历来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网站)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举行纪念建党95周年活动巡礼
上海高校将党史研究成果融入思政课堂
上海中运量公交沉浮史 国内研究BRT上海属最早
复旦“全球旅游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大国工匠:盾构研究40年“只进不退”的“老顽固”李建伟
【特稿】对话西方,而不是拾人牙慧——访丹·布朗翻译及研究专家朱振武教授
新华社评论员:唐山,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最时尚、最创新的饮茶方式 当中国茶文化遇上西方胶囊机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举行“八一”建军节招待会
韩取消“炸鸡啤酒旅游列车”,因为中国人“不玩了”
明星最想擦掉的黑历史 乐嘉录节目爆粗口
中国诗歌:“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高性能旅行车拥护者 奥迪RS 6历史回顾
骄傲!上海囡囡吴敏霞成为中国跳水历史第一人
上海历史博物馆明年对外开放 选址原上海美术馆旧址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明年开放
上海公积金提取、贷款等业务将可网上办理
从“刘翔去死”到“孙杨不哭”,隔了无数心酸
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开启空中救援的生命通道——“中国空中急救医院联盟”成立
在伦敦西区掌声里,中国歌剧树起东方样本
中国夫妻移民澳洲后的奢华生活:30万买下别墅
最热月平均气温25.8℃ 这里是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
研究表明:运动不仅能提高学生成绩,还能让他乐观
【三味书屋】历史人杰的“未完成式”
钟书阁用旧上海的情怀勾起历史的文化沧桑!
《静安口述历史·地下珍档》亮相上海书展
百脑汇美罗店10月将撤离 "买电脑到徐家汇"成历史
“上海左翼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出齐
这条把李安都迷住的路,比甜爱路更甜蜜,比多伦路更历史,比思南路更文艺,比云南路更好吃!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创新
上海市住建委回应“购房信贷新政传言”:未研究过此类政策
上海市住建委回应“购房信贷新政传言”:未研究过此类政策
走读长征,提振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 ——专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