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分数,我们怎样评价学生和学校

2016-09-02信息快讯网

 

从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转到上海纽约大学担任中方招生办主任,周鸿颇费了一段时间才适应。以前,工作时分数在各类评价中如影随形,不仅招生时是最重要的标准,自己的工作被评价,所在的学校被社会评价时,也离不开分数。但是这一切在纽约大学全变了,评价学生从纯粹的分数评价,真正转变成为综合评价。

当我还是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时,分数的评价标准可说如影随形。不论是我们在招生评价学生时,还是学校评价招生工作时,或者社会评价大学时,最主要的标准就是分数。

每年我要写的工作总结,离不开今年招生的学生分数比往年是否有所提高,至于国内那些顶级名校更是如此,一分之差常常决定了他们一年招生工作的成败。而每年在各地招录时,常想的是根据分数做一个模型。外地省市高考都是出分或者沽分后填报志愿,尤其要根据分数建模——估摸着我们大概的分数段,尽可能提高学校的录取分数,这就是招生的成功。

过去,我总认为,不考试、没有分数,是绝对无法选出学生的,但是现在,在上纽大3年多的招生中,不论是初审,还是面试,都没有分数,而且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笔试。虽然这也并非完美的招生模式,也有优秀学生没有被我们选上,但能被选上的确实是优秀且适合的学生。这些没有经过考试的学生如果还是用高考分数来评价,他们最终的高考成绩绝大多数也都超过当地比较好的985大学录取最低分。

不用分数,我们真的有客观选拔学生的标准吗

很多时候,学生在考试时差一两分会有很大差别吗? 其实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差别不大。

但是,没有分数线如何能够招生呢?如何能够确保我们的公平呢?这常常是我们在面对各种质疑时的反应。目前高考录取制度完全根据分数进行招生录取,其改革牵涉面很大,但我们在自主招生时能否有新的突破?

目前我们在自主招生时,往往也是一套考卷,然后拉一根分数线,能够进线的都来参加面试,面试完了,再根据面试小组的打分录取。我们这样考核选拔学生时,真的完全客观、科学吗?真正体现国家推出自主招生政策的初衷吗?

再如,目前自主招生面试小组基本是由来自不同学科的教授们组成,大多数时候,所有的教授打分确实都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和科学,但这样选出的学生是否就是学校所要的人呢?很多时候,教授们在评价一名学生时所用的评价标准或者他对人的选择标准往往是自己所在学科养成的,这是否就能代表学校来评价这个学生呢?

来到上海纽约大学后,每年校园开放日,参与评价的人员由各种群体组成,既有教授,也有专业面试官、招生官,还有学校的行政人员。在每一个环节,参与评价的人都会给学生写评语,完全没有分数。刚开始,我非常疑惑:这些评语如何能够起到选拔学生的作用?确实在拿到教授们评语的第一时间,我真是被“雷”到了——有的评语是从学生的学术表现、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的,也有从个人感受评价的,有评语明显很激动地写:“这名学生不仅是篮球爱好者,他还和我是同一个球队的粉丝,他一谈到喜爱的球队也是满眼放光,充满激情,我非常喜欢这个学生,强烈建议录取他。”也有评语中写道:“这名学生在某些问题上看法太过于狭隘,很难体现出他的宽容,这是否适合未来的学校文化,值得考虑。”……

这样的主观评价在我们传统的自主招生面试中绝不会出现,因为这被认为是不科学、不客观的体现。

但是这些主观的评价,增加了我们对学生的认识,却并不会影响学生被录取的可能性。因为一个人的评价,包括教授的评价并不作为录取的唯一依据。校园日活动中会有许多人同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为每一个学生写下的评语都会被集中在招办,提供20多位工作人员开会时一一讨论。那些因为个人喜好而体现在评语中的好或者不好一目了然,也让我们了解到学生究竟是因为什么影响到了教授的评价,并且这些理由也在名单确定时得到参考。所有人的评价,包括教授的评价,在讨论时是同等重要的。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最后招生委员会进行讨论时,看到的就是一个完整复原的学生。

反观传统的自主招生面试评价,教授们在给学生打分的时候,究竟是因为学生的谈吐没有让教授感到舒服被扣分了,还是仅仅因为和教授不合眼缘被扣分了,还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真的很差……其实我们也很难判断。因为我们最终看到的,是教授打的分。更糟糕的是,我们最终要根据这些分数来确定学生是否通过面试。

究竟什么是公平公正的录取,究竟什么才是更科学的招生,说实话,我也是离开了体制内的大学后才开始思考这一问题的。

那些拍脑袋的申请文书题目究竟如何考察学生

同样的,我在上海纽约大学期间,曾经向校长提议“是不是能够到了招生季,派些教授到各地的中学去宣讲”,校长听后非常不解,“我们花了大价钱聘请教授,是来给我们的学生授课的,招生、宣讲,难道不是应该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这样才是职业化的做法吗?”

而在国内大学时,每到招生季,招生办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倾巢而出,能够动员的院长们、系主任、教授们、“青椒”们也都悉数动员起来。说实话,这些人未必全部愿意参与招生,尤其是到各地去宣讲招生,也很难判断他们是否能够代表学校不同学科对于学生的不同需求。

也许有人会认为,教授们招收学生的标准最终代表了学校招生的标准,但这毕竟还是有区别的,因为教授们最终挑选的应该是和学校最匹配的学生,而不仅仅是符合自己熟悉的学科标准的学生,这很可能导致选择的范围很有限,或者干脆简单沦为按分数从高到底选择学生。

而当一切的评价标准都是分数时,很多其它的所谓多元招生方式,很容易就沦为点缀了。

最典型的就是申请材料。每年我们自主招生都会让学生准备很多材料,其中包括各种表格、证书、推荐信。说实话,我们真正认真看的也许就是获奖证书。招办主任们也曾经讨论过申请材料究竟该如何使用。但我们发现,学生常常写来非常相同的申请材料,甚至有时候可以看到,有学生写来的申请信中前半段写得还很像样,后面却出现了其他学校的名字,很明显,学生同样的申请材料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大学名字而已,并没有根据不同学校的要求准备申请材料。

很多大学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些申请材料,也没有认真思考过,究竟要通过这些材料了解学生的哪些方面素质。来到上纽大后,我发现美国大学的申请材料,尤其是申请文书,尽管题目比较宽泛,也不是很难,但是通过申请文书,学生表现了他们的个人特质,学校发现了适合各自学校特点的学生。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传统的学校不论是大学、学生、家长,还是看申请文书的人,都并不重视这些申请文书。确定申请文书题目时很有拍脑袋的意思,大学、学生和招生时审读这些文书的人都没有完全想清楚,通过文书我们到底想了解学生哪些特质,希望学生要展示什么。最终的结果,学生写文书的时候自然是假大空,读文书的人自然也不会花心思。

美国的大学中有一支庞大的专业招生队伍,上海纽约大学每年面向全球招收300名学生,而在中国的招生队伍就超过10人。美国纽约大学本科招生规模每年大约6000人,专职招生人员有100余人。但是同等招生规模中国大学招办的工作人员往往是屈指可数的个位数,这也是为什么一到招生季节,就要教授们充当志愿者的重要原因。

分数影响的不仅是招生,还影响到学生的选择

当分数成为一切的衡量标准时,影响的不仅是学生是否被录取,很多时候,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专业选择。

过去我们每次谈到大学专业放开的时候,最大的顾虑是学生会一边倒地选择金融经济或管理类专业,很多人都担心学生缺少选择的能力。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当分数成为衡量好坏的标准时,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判断专业好坏的依据,也就只有分数了。分数高的专业肯定是好专业,分数低的专业肯定是糟糕的专业。如果我能够考到100分,一定要选一个价值100分的专业。

从上海纽约大学第一年招生到现在,第一届选择金融和经济类的学生人数是最多的,超过了50%,但是这两年,这一比例已经逐年下降。学校承诺一直没有变:所有入学的学生都可以在两年级以后无条件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在传统的学校里,每当谈到学生的专业问题,学校总是担忧学生会一边倒地选择经管类专业。当我第一年到上海纽约大学时,一看到招生时的承诺,第一反映是:两年后怎么办?在中国的大多数大学,即便是现在实施的按大类招生,学生在入学后要转大类有很多的限制,即便是在同一个大类中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也不容易,有很多限制的前提条件,真正能够满意的人不多。

4年前,上海纽约大学第一届学生的入学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就是冲着金融和经济类专业来的,毫无疑问,纽约大学的金融专业是具有世界顶尖水准的专业,而金融和经济类的专业在国内高校中更是大热门,因此可以想象,学生都会选最热门专业。

2014年,这些学生升入3年级时,选择金融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有了下降,但仍然超过50%,这意味着招收的151名中国学生中,至少有80多名选择了金融和经济类专业,超过了美国纽约大学的专业分布。

但是,在去年和今年的调查中,很多原本想读金融的学生转向了神经科学,转向了数学、互动媒体设计等学科。原因很简单,当学生进了学校后,发现所有的专业都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分数之间的“门第之差”,而老师们在教学期间,也会尽量施展自己的“魅力”,学生在选择时考虑的因素显然就不会只是未来是否好找工作、未来的收入是否高、这专业是否热门,而是会更多地思考自己是不是喜欢,是否适合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两年的通识教育也让学生可以体验各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和魅力,让他们真正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不可否认,能够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上海纽约大学的规模比较小,另一方面,这里的老师聘用机制比较灵活。这里的教师大多是流动的、有聘期的,而且聘期一般只有1-3年,学校根据课程的开设情况、学生对不同专业课程的需求,聘期结束后重新进行双向选择。虽然师资是流动的,但面向全球招聘教师的标准是相对稳定的,纽约大学对教师的学术和教学要求是全球有统一标准的。这里的老师大多数是合同制,合同短则1年,长则3年,除了终身教职的教师不需要签订这样的合同,有三分之二的教师是流动的。其实国内的学校,教师可以流动起来。这样不论对于学校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会相对更好。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招聘时学校对教师有学术上的要求,但入职后更多的是考核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和表现。因为教学班规模非常小,在上海纽约大学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和学生有密切的联系,无论教师在上海纽约大学工作,还是离开上海纽约大学。

反观国内很多大学,老师既要教学、又要应对各种评比和申请,相对来说,老师愿意花费在学生身上的时间非常有限。上海纽约大学的老师在每学期有限的14个教学周内,几乎100%的精力都会投入在学生的教学上,剩余的时间可以花费在科研或者是其他的研究上,这也是老师对学生选择所产生的影响力之所在。

8月2日起沪高职专科志愿填报 8月5日公布分数线
这届奥运观众很宽容 但是我们还欠刘翔一个道歉!
教育部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明起将开通一个月
新生入学必看!2016最新学生资助政策大盘点
首部VR&4K“我们的上海”发布 揭申城今秋旅游新亮点
第四届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与演讲联赛总决赛获奖名单出炉
第48届国际化学奥赛上海学生摘金缘何隔了9年
埋头刷题OUT了!74%沪高二学生“人人有课题”
韩正:群众对食品安全的美好愿望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八年.中国.我们
新学期上海小学将全面推行“等第制”评价
明年沪50%义务教育学校 将实现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血色故都,我们回家
上海新增85所中小幼学校
“等第制”评价,家长准备好了吗
崇明又添两所“家门口好学校”
加快建立产权保护长效机制
完善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体系
日本学生记者:唤醒沉睡的战争记忆
不仅我们在吐槽校服,英国家长也抱怨:校服太贵!
走近名人大学生活 季羡林勤于阅读梁实秋保持锻炼
学生午餐实时监控!上海食药监将全面检查学校食堂
小一新生午餐不适应: 吃惯腌笃鲜 称学校的汤像白水
新生上学需要什么? 沪上小学生手绘超萌漫画告诉你
历史老师“跨界”,开阔学生眼界
【特稿】让世界用最顺的方式读我们
复旦等四高校公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上海载人航天团队——— 我们的词典里没有失败
这些年,我们还遇到过这些骗局
别人家的校服!沪上11所小学校服大比拼,谁家最好
当我们回望茅盾,我们能看见什么?
上海市医药学校举行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开学典礼
首个全球科研评价指数发布
哪些学校偏爱本区孩子?民办小学招生比例深度分析
2016年上海市成人高校招生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