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让世界用最顺的方式读我们

2016-09-12信息快讯网

 

王学典教授近影

 

 

 

《文史哲》英文版

■读书周报记者 金久超

《文史哲》英文版是对西方汉学研究的重要补充,我要建议学生以及学者们充分利用这份新杂志。它把中国大陆的学术成果带给了英语世界的读者,是研究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的珍贵的第一手材料资源。现在,借由这份杂志,中国学者可以在国际对话中发出更响亮的声音,而西方学者也能加深、扩大自己的研究。这对学界整体以及受益的个体而言,都是难得的福音。

——斯坦福大学人文科学名誉教授王靖宇

虽然还未见“真身”,但《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教授已难掩兴奋地告诉记者,有关于早期儒学内容的英文版《文史哲》第四期已经出来,“奔赴在路上”。而在之前的访问中,王学典更是透露了已在策划和筹备中的第五期的内容。

《文史哲》凭借其厚重的古典汉学风格,本已早早迈出国门并深受欢迎,2014年6月更是借助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在海外创刊发行了自己的英文版。从创刊号只有十几个人在海外阅读,到如今已有一百三十二个电子订阅量,《文史哲》英文版在海外的订阅量和阅读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最近还收到了来自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和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王靖宇等海外汉学“大咖”们的嘉许。

日前,就《文史哲》英文版的创办及其成功发行,本报专访了这本老牌学术期刊的主编王学典教授。

《文史哲》

由华岗先生组织山东大学文史两系的教授创办于1951年5月1日的《文史哲》,是新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文史哲》曾多次造成过学术史上的重大事件,比如“红楼梦研究”等,哈佛大学将《文史哲》与《历史研究》《考古》《文物》列为其所认可的四家中国大陆学术期刊。

读书:《文史哲》英文版与中文版的差异在哪里?

王学典:《文史哲》的英文版并不是《文史哲》中文版的简单转译,我们创办《文史哲》英文版的初衷不是要简单推介《文史哲》杂志上的文章,而是要借助《文史哲》杂志的品牌向海外介绍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文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所以《文史哲》中文版只是《文史哲》英文版的稿件来源之一,其他大部分文章来源于国内众多期刊。

《文史哲》英文版每期一个专题,每一个专题所选的文章都是近十来年最具代表性的与这个专题有关的文章。《文史哲》英文版迄今已出版了三期,第四期马上面世。《文史哲》英文版创刊号是讨论社会形态问题,主要研究秦至清末两千多年间中国历史的特点,为人们理解近四十年来的中国重大变迁提供一种深广的参照。英文版第二期是世界文明间的对话——儒学与基督教的对话,这一期主要是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冲突,更重要的是对话和融合。第三期是明清文学研究,主要介绍近十来年明清文学各类文体研究的最新进展,如小说、戏曲、诗词等等。第四期是早期儒学,主要探讨儒学在中国如何起源,以让世界理解中国大陆的儒学复兴。

《文史哲》英文版将来每期都会有一个专题,我们现在已经设计了未来十年以上《文史哲》英文版的专题。明清文学已经出了,下一步将发表有关经学、理学、汉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汉赋、道教、佛教等专题。我们计划十年、二十年之后,英文版能把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知识点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介绍给西方汉学界,成为中国文化史研究上的一个非常完整的系列。我们相信,十年之后的《文史哲》英文版在对大陆最新研究成果的向外推介上会起到引领作用。所以,我们未来有一个打算就是把《文史哲》中英文版打通,力图使《文史哲》英文版成为海外学者观察中国大陆人文学术变迁的最佳窗口,同时力图使中文版成为大陆学者观察西方中国学研究变迁的最佳窗口。这样《文史哲》的中英文版就能搭建起一个中西方学术交流的桥梁,因此,中文版的《文史哲》下一步将扩大海外汉学栏目的发稿量。严格地讲,《文史哲》杂志现在已经在国际化的轨道上运行了。

读书:现在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学术期刊,有的有刊号,有的以书代刊。不少学术期刊也推出了英文版,数量难以统计。这之中,《文史哲》英文版如何定位自己和发挥自身特色使它能被西方学界看到并接受?《文史哲》英文版目前在海外的反响如何?

王学典:《文史哲》英文版在创办之前,我们对海内、海外两个市场都做了调研。我们确实知道国内许多杂志出版了自己的英文版,比如,著名的《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由于它出版较早、文章质量较高,在海外颇有影响。另外也有许多大学学报出版了自己的英文版,此外还有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史学前沿》《中国哲学前沿》《中国文学研究前沿》等的英文版。《文史哲》英文版与这些期刊的英文版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直接在海外出版发行,而现有的上述英文版绝大多数是在大陆编辑出版,然后通过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在海外发行。我们与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直接在海外对接,所以《文史哲》英文版是直接面对海外学者的。

另一个不同就是前面提到的,《文史哲》英文版采取每期一个专题的形式。从目前来看,《文史哲》英文版甫一创刊就获得了成功。从我们获得的数据来看,《文史哲》英文版创刊号只有十几个人在海外阅读,最多一篇阅读量是十二个人,到了第二期阅读量就已经成几倍地翻番,到了第三期每篇阅读量平均一百多人左右,有的是几百人次,现在已经有一百三十二个电子订阅量,主要是高校和一些科研机构。总体看来,《文史哲》英文版在海外的订阅量和阅读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读书:在《文史哲》英文版的整个准备工作中,您切身体会到对于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国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哪些?

王学典:从《文史哲》英文版最初的成绩来看,我觉得办好英文版有这样几个因素。首先是海外学术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学术产品,这也最为我们所关心的。换句话说,《文史哲》英文版所载的文章必须是西方中国学界所关注的,但西方汉学界到底关注什么样的问题,则需要我们调查和判断。我们在这方面下了一定的工夫。

杂志能否成功走出去的第二个因素是翻译。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它在海外被接受的程度。我们所有的翻译都按最高的国际标准来做,目的是要让西方读者用最顺的方式读我们的文章,所以我们对翻译的要求格外苛刻。我们已经组织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翻译队伍,主体是来自在欧美、大陆高校工作和学习的年轻学者,而且是学人文、学中国古典的年轻学者。《文史哲》的文章主要是研究中国古典学术的,把中国古典译成现代白话文本身难度已经非常大,要把中国的古典译成英文更是难上加难。《文史哲》英文版已经克服了这个困难,从海外反馈回的信息看,《文史哲》英文版基本上能够做到让欧美学者如同阅读母语。可以看出,《文史哲》英文版的订阅量和阅读量直线上升不是偶然的。

读书:《文史哲》选择与海外出版社直接对接是否基于以上因素的考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与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合作?

王学典:英文版最早接洽的出版社是美国的Wiley-Blackwell(威利出版社),成立于1807年,被誉为世界第一大独立学术图书出版商及第三大学术期刊出版商,开始接洽很顺利,后来在向我们提交预算的过程中,突然提出项目难以盈利,由此中断了合作。然后我们又联系到了博睿出版社,这家1683年创立于荷兰莱顿,拥有广阔国际视野的学术出版社这时恰好制订了一个经略亚洲计划,他们也在寻求合作伙伴,鉴于《文史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双方一拍即合,合作由此开启。

博睿为了自己出版物的声誉聘请专家在上线前对我们的英文版进行翻译质量的把关审查,审查出的问题返给我们再推敲,这样的来回虽然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却保证了翻译质量,给英文版的最后被接受和影响力的扩大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读书:《文史哲》英文版有无进入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计划?

王学典:我们有这样一个计划和雄心,力争使《文史哲》英文版经过几年的准备能够进入SSCI。在做了相关调研后,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近五年的规划路线图,之后将会按照这个路线图来实施。

读书:听说第五期《文史哲》英文版已经在筹备中,能否给读者透露一下内容?

王学典:《文史哲》英文版第五期是有关上古神话的专题。我们认为中国上古神话包括三皇五帝的传说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很多密码,如何深入解读这些密码是学界非常重要的任务,也为西方汉学界所关注。

(汤莹对本文亦有贡献)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