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绒绣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引发的思考
有100多年历史的上海绒绣是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尤其是高桥绒绣作为主要生产基地,更是名气很大。但近年来,绒绣却面临市场萎缩、传承后继乏人等困境。是让其走进博物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还是穷则思变,重新吸引现代人的关注?这不仅对于绒绣,也是摆在许多“非遗”项目面前的共同难题。
“行走的非遗”
通过日常用品融入生活
近日,作为2016上海设计周的压轴大戏,“一带一路·行走的非遗”——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
和普通坐而论道的论坛不同,记者发现,在中外专家探讨理论的同时,上海东岸绒绣艺术研究中心智库伙伴“文智工坊”工作室现场带来了以绒绣手包、配饰等衍生品为核心元素的时装秀,呈现“行走的非遗”之美。不少观众兴趣盎然,在一旁纷纷留影。尤其是一名金发碧眼的“歪果仁”,围绕着正在现场演示绒绣工艺的匠人,仔细观察绒绣制作的过程。
和过去传统绒绣基本在画框里不同,这些“行走的非遗”系列作品,是绒绣艺术中的“新生代”,通过服装、配饰、手包等日常用品融入现代生活,随身穿戴,从而展现上海绒绣跨界设计的成果和创新,让市民们感受随处可见的非遗文化创新元素。
不但是在上海设计周上崭露头角,就在不久前,在不少摩登女性喜欢逛的淮海路上K11购物艺术中心,高桥绒绣也着实让时尚女孩们眼前一亮。对于这些女孩而言,很多人都是“包包控”,除了LV、爱马仕这些世界名牌,还有什么“高贵不贵”、又不担心“撞包”的选择?
在K11购物艺术中心,高桥绒绣的“绣娘”们现场带来了绒绣作品,手工镶嵌绒绣的皮具,让“非遗”融入了时尚、实用的元素,许多人都感到十分新奇。“这种包含绒绣元素的真皮包包,如果设计得时尚又不乏传统美感,背出去也蛮‘拉风’的。”一名“90后”女孩说。
“东方的油画”
面临后继无人困境
绒绣,是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之一,又称绒线绣,是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织物上,一格一针或数针绣制。这种绣艺在19世纪40年代前后传入上海,并由上海绒绣艺人不断改进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上海绒绣。
在《上海绒绣》一书中写道,绒绣上“每一针就是一个小色块,一个画面需要用少则几万个,多则几十万个小色块来表达。绣制时随画换线,因彩施色,因而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因为绒线的材料特质,加上特别的绣法,使其作品呈现出的效果非常像油画,因而被称为“东方的油画”。
上世纪60年代,绒绣艺术欣赏品根据图稿自行染色及制作工艺有了较大突破,探索和实践了多人合作的大型作品,是绒绣艺术品成熟期。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上海绒绣艺术欣赏品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形、神、色、光、工等诸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准。
孙原丘,上海东岸绒绣艺术研究中心顾问,他的妻子汪振男是上海绒绣的市级传承人。十几年前,孙原丘和妻子曾开了一家绒绣公司,制作绒绣实用工艺品。“因为绒绣本身是国外传入的,国内大众欣赏这个的不多,所以基本都外销。”他记得,从开公司的第一年起,年产值节节攀升,“第7年到了顶峰,但从第8年也就是2004年,开始走下坡路,到2008年就基本没什么生意了。”当时,整个行业的趋势大致如此。
眼看着生意不行,孙原丘在2008年关掉了公司。市场的萎缩,也直接导致从事这一行业的手艺人迅速减少,能绣出艺术品的大师更是稀缺,绒绣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生产性保护
“非遗”传承靠市场
2011年5月,上海绒绣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这并没有改变绒绣每况愈下的境地。“现在,曾经家家户户都绣绒绣的高桥,只有6名代表性传承人了,其中的3名市级传承人中,一位已经去世。40多岁的传承人只有两个,再年轻的就没有了。”高桥镇党委委员陈斐轶介绍,没有市场支撑,就没有更多的新人愿意学这门技艺,绒绣就可能失传。
是任由其成为“博物馆”里的非遗,还是试图重新唤醒这项文化遗产?高桥镇党委书记苏锦山认为,“最好的保护,是让它与时俱进,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和活力。”让绒绣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做成创意产品,文中开头出现的情景便是为了实现这些想法的尝试。
在《上海绒绣》一书中,也提及了保护传承绒绣的努力方向,其中一个便是生产性保护,里面写道:“‘非遗’和文物最大的差异,在于必须‘活态’传承,开展生产性保护,与市场结合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高桥绒绣的逐渐衰退,和现代人的审美观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这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果能重新抓住现代人的审美兴趣,并将艺术观赏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很可能会闯出一条新路。陈斐轶说,“如果只是一幅绒绣挂画,花2000元买消费者可能会犹豫,画也可能跟家里的装修风格不搭。但如果同样2000元,是一套天天可以用的茶席、杯垫等东西,说不定消费者就愿意买。”为此,高桥计划与国外设计师洽谈合作,争取让高桥绒绣重新走出国门。
“虽然创新不易,但不去尝试怎么知道不会重新走红呢?”孙原丘说,就像老牌的六神花露水开发出了新款花露水一下子“网红”,甚至有网友拿其和香奈儿香水相比;打开国际视野、不断创新的绒绣,说不定有一天也能重新引领时尚的新潮流。
其实,绒绣的现状也是许多其他“非遗”的缩影。上海共有50多项国家级“非遗”,近220项上海“非遗”,许多都面临着后继乏人、发展维艰的困境。绒绣的尝试,也给了其他“非遗”希望与启示。不去尝试,焉知不能突围,重新飞入寻常百姓家?
标配ESP双气囊 吉利远景SUV上海区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