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主体”保护三江源生态
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范围涉及青海果洛、玉树两个藏族自治州的4个县。图为一只雄鹰在青海果洛玛多县扎陵湖上空飞翔。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新华社西宁9月20日电 (记者李亚光)今年4月,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建立,探索“全民主体”的生态保护新模式。近半年来,越来越多的生态保护志愿者和民间人士接踵而至,与当地牧民共同开展生态保护、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为“一江清水向东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公认为亚洲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安全屏障。上世纪末,这一地区生态因人畜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加速退化,天然草场面积骤减、河湖开始干涸。2005年,国家在青海省南部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开展人工干预应急式保护。
“10年保护逐步遏制了三江源的生态退化趋势,在此期间政府也同时意识到,一个地区的生态恢复并不能一蹴而就。”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局长李晓南说,除政府主导推动外,更需要盘活用好社会资源,鼓励民众长期共同参与。
近日,记者在位于黄河源头的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乡查泽村看到,十几名骑着摩托的牧民缓慢行驶在乡村道路上,车后座载着装满废旧塑料瓶的编织袋。扎陵湖乡乡长洛桑告诉记者,目前该乡6个村都成立了生态巡护队,总数超过200人。他们的职责包括环境保洁、记录日志、违法监督等,每人每月可获得1800元工资。
“当地牧民积极性很高,已自发贡献出摩托50余辆、汽车10多辆及几十匹马,其中一些是新购置的。他们还建立了微信群,用于转达消息、交流经验、应对突发生态违法事件等。”洛桑说,在半年时间里,牧民生态管护员已将不少受伤野生动物送去就医,还成功阻止了1次草原火情的蔓延,扎陵湖附近的垃圾如今也没了踪影。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生态保护,其效果正逐步显现。公园试点成立以来,已有7421名牧民加入了生态保护队伍。”李晓南说,在激发牧民积极性的同时,公园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相关科研和保护项目。
8月,位于澜沧江源头的青海杂多县举办首届开放式自然观察节,其间各地学者及民间生态保护人士共发现活跃于青藏高原的兽类10种、鸟类61种、植物93种,对其中不少物种首次进行了完整研究和记录。有人还用手机在不足300米的距离拍摄到雪豹母子亲昵的交流过程,视频录制时长近2小时,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在杂多县年都村,政府部门还尝试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各出资一半合作设立“人兽冲突保险基金”,为咬死牲畜的“肇事”野生动物“埋单”,补偿牧民损失。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生态保护处副处长彭琛说,他们还鼓励各地企业参与公园生态保护,作为一种回报,将适当被允许在园内经营有机农牧、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
彭琛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最终建设目标,是将这一地区打造成人与自然共赢发展、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