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礼堂:记住乡愁留住乡魂

2016-09-27信息快讯网

 

诸暨特有剧种“西路乱弹”演员在戏台上为村民表演。(资料照片)

■本报驻浙记者 蒋 萍通讯员 刘海波

近日,诸暨香榧迎来采摘季,在赵家镇榧王村文化礼堂,原始香榧博物馆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近年来,诸暨市文化礼堂建设充分利用村落自然禀赋和历史资源,挖掘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突出对文化礼堂主题的提炼,形成“一村一品”“一堂一色”。文化礼堂渐渐成为农村最聚人气的地方。

2005年,诸暨市就被评为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特色县 (市),至今全市已建成文化礼堂76家,另外19家也进入施工收尾阶段。

“一堂一品”,各具特色

走进诸暨陶朱街道白门村的文化礼堂,犹如进入了一个小型的农村“博物馆”。精美的雕花古床展示了古时能工巧匠高超的工艺水平,犁、耙、水车等老农具带我们回到从前的农耕时光。一块散发着神秘气息的明代崇祯年间的圣旨石碑彰显着这个村庄往日的荣光,龙灯馆里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长龙显得勃勃生机。

“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方氏十三世世祖方镒为了解决方氏子孙求学问题,独资良田12顷,置办‘义塾’。这是诸暨自有史料记载以来,最早的一所地方公益性学塾。”70多岁的村民方兴自豪地说,白门“义塾”首开诸暨民间办学之先河,为诸暨的社会文明进步和耕读传家之民风的形成注入了源头活水,一时间民间办学蔚然成风。文化礼堂中200平方米的乡村技艺馆通过图文和实物陈列的方式,向人们讲述这段文化遗存,展示着白门村人读书传家的村风。方兴还带着年轻人做龙灯、舞龙灯,“文化礼堂要传承民俗,老祖宗传下的好东西可不能失传”。

近年来,诸暨市按照“一堂一品”原则,针对每个村的人文精神、历史文化和村规族训等,确定主题定位,强调“一个礼堂对应一个主题”,已先后形成了以“蓝莓文化”为主题的草塔镇上下文村文化礼堂、以“美食文化”为主题的草塔镇莼塘西村文化礼堂、以“贡缎文化”为主题的丰兴村文化礼堂、以“驿路文化”为主题的安华宣何村文化礼堂……近百家文化礼堂熠熠生辉,让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让礼堂“用起来”“活起来”

夜幕降临,位于诸暨市东和乡十里坪村一座老祠堂内传出叮咚咚的锣鼓声,二胡伴奏下,“咿咿呀呀”的唱腔响起,现场不时爆发出掌声和叫好声。原来,这是诸暨独有的剧种“西路乱弹”在排练新剧目 《共建美好居住家园》。演员和观众都是村民,但上了排练场,每个人“唱、念、做、打”都很投入。

“西路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约有400年的历史。它是南戏在传播中融入诸暨地方官话并加入秦腔衍变形成的一种乱弹剧种,是江南地方戏曲的代表之一。“十里坪村是‘西路乱弹’的主要发源地。过去村民农忙种地,农闲就三五组团到各地演戏养家。如今虽已不需要‘卖唱’,但大家唱戏听戏的爱好没有变。”十里坪村党支部书记卓任翔介绍,2011年“西路乱弹”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里坪村被认定为传承基地。同年,十里坪村重组了“西路乱弹”艺术团,使这一濒临失传的诸暨特色戏曲获得新生。

十里坪村“西路乱弹”艺术团只是诸暨市30支群众演出团队之一,他们渐渐成为活跃在农村文化礼堂的生力军。文化礼堂建好了,如何才能保证它“用起来”“活起来”? 诸暨建起了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点餐式”服务,还整合县农办、教育局等20多个部门的资源,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实用技术培训、曲艺书法展演、器乐戏曲辅导等菜单式服务。半年来,总计送活动进礼堂达500多场次,确保每个文化礼堂月月有活动、次次有主题。

从“建礼堂”到“送文化”“育文化”,再到村民之间互相“晒文化”,农村文化礼堂彻底“动起来”“活起来”了。“文化礼堂逐渐成为展示乡村历史文化和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新平台。它不仅满足村民对村庄历史、传统、习俗的寄托和需要,也凝聚了整个村庄的‘精气神’。”诸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元清说。

(本报浙江诸暨9月26日专电)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