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岸线:铺设“海绵” 自然平衡 探访开展“绿色实践”的南外滩和徐汇滨江西岸

2016-10-03信息快讯网

“十一”前夜,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概念方案正式发布。开放、美丽、人文、绿色、活力、舒适等字眼,让人们对未来的滨江岸线充满了期待。方案明确,将依水复绿,打通绿化断点,将生态公园、湿地、广场等资源相互连通,以恢复和培育浦江两岸连续的水绿生态系统;通过建设生态湿地促进环境自我净化、倡导使用节水设施、置换中和有害土壤等方法,推动低碳发展。

 

滨江岸线:铺设“海绵” 自然平衡 探访开展“绿色实践”的南外滩和徐汇滨江西岸-信息快讯网

借助刚刚启用试运行的日晖港人行桥,记者探访了南外滩与滨江西岸,体验大美金秋中的生态滨江岸线。

南园绿地:绿意葱茏不用“浇水”

这两天,日晖港桥上来来往往的,都是来尝鲜赏景的市民和游客———昔日充斥生活垃圾的日晖港如今成了漂亮舒适的景点,而人行桥的这一头正连接着郁郁葱葱的南园滨江绿地,这也是最贴近滨江岸线的一个公园绿地,可以视作是滨江岸线的绿色蔓延。

南园绿地面朝世博园区,是2010年世博会前期在原南园公园基础上拓展而来,面积为8万平方米。黄浦区绿化管理署公园管理科科长祝建华介绍,南园滨江绿地分为“新欣南园”“都市绿野”“工业象素”和“滨河华灯”四个主题功能区。

南园滨江绿地从建设初始,就是以生态为标杆来定位的,它集合使用绿荫停车场、雨水回收、太阳能技术和智能化管理系统等手段。目前,上海正在打造“海绵城市”,南园滨江绿地就加入了雨水循环系统,后期养护时,可少用城市净水资源。

从打浦路和龙华东路的北门走进绿地,地面是带有小坑细洼的透水灰砖和透水混凝土,这种地面在整个园内有4000平方米,可以吸收噪音,在绿地里收集、渗透降雨,防止路面积水。雨水通过透水混凝土路面渗入,积聚到一定量时会引入路两侧的排水沟,经过填充石粒缝隙过滤,最后经过半渗透导管导入绿地土壤,保持土壤含水量。这样,雨水在公园内完成自然循环,不用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同时,这些砖和混凝土可以加强地表与空气的热量和水分交换,调节近地面小气候,降低地标温度,有利于缓解“热岛现象”。

园内原本有一套雨水回收利用系统,今年初,滨江绿地又给厕所配了“自来水系统”———屋顶雨水收集系统,厕所的两面墙上和屋檐也披上了立体绿植,这些绿植的根部滴管连接屋顶雨水收集设备,用雨水浇灌。

秋季来临,栾树的红色果实高高擎起,这也是公园方在改扩建时特意选择的节水树种。此外,还有榉树、法国梧桐、广玉兰、金森女贞、红叶石楠、沿阶草、百日草等。“这些树木和草花的耐旱性能表现良好,层次丰富,种在这里最适合透绿看滨江。”祝建华说。

滨江西岸:绿道连通排放低碳

穿过日晖港桥,就来到了艺术人文气息浓厚的西岸,这里属于徐汇滨江,也是上海市中心城区内唯一可大规模成片开发的滨水区域,与后世博区域隔江相望。这里曾是上海重要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工业生产基地,因为后起步后开发,成了城市棕地开发的最佳实践区。目前,西岸先行实施的公共开放空间约30公顷,改造亲水岸线3.6公里,并于2015年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7年,徐汇滨江将整体建成8.4公里驱车看江景的景观大道,环境优美的公共开放空间65公顷。

徐汇滨江范围狭长,岸线资源丰富,以沿江开放空间为轴线,以绿化、步道、设施、活动、服务站为基本要素,建设15公里绿道系统。连通各功能组团的“四环”,将充分利用地块退界来扩大绿地范围,结合设置跑道,为市民提供场地专业、环境宜人、系统完善的跑步空间。

西岸还将建成低碳发展实践区,区域内所有新建建筑全部按照国家绿色建筑星级以上要求 (或同类国际绿色建筑认证标准)。

在西岸,还有一系列的新技术得以应用。比如,分布式能源中心。西岸传媒港充分发挥整体开发优势建立能源中心,采用分布式供能蓄能、离心式电制冷机组供冷、直燃型溴化锂机组供热相结合的供能方式,通过综合集成燃气三联供、水蓄能两大技术,提供区域内51万平方米商办建筑的冷热空调及用水需求。“海绵城市”的理念同样普遍得到运用———由龙华机场保留跑道改建的跑道公园,采用碎拼方式提高渗水率,设置下凹式绿地收集道路雨水用作绿化灌溉,通过植物净化系统改善水质,实现人文、景观、生态的多效合一。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