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博馆二十四万件动物标本,八成以上出自百年“标本世家”唐家
这个国庆长假对于上海师范大学的唐仕华来说并不轻松。虽然退休近一年,但他还要忙着完成白孔雀和黑天鹅的标本,补上学校标本馆的缺。生于“标本世家”的唐仕华说:“虽然我们家族开始从事标本制作是一个偶然,但祖父辈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身处这个世界,应该知道有些什么美丽的生灵曾经和我们在一起。它们应该通过我们的技艺让后人看到。这可以说是我们的家训。”
唐仕华的哥哥唐仕敏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复旦大学标本馆里的标本多出自他的手;他们的堂兄弟唐思贤在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还是上海野生动植物鉴定中心副主任;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唐庆瑜也是唐氏家族后代,曾经留存在很多上海人记忆中的巨鲸标本,就是唐庆瑜和家人一起花了3个月时间制作的。
据统计,上海自然博物馆24万件动物标本中,有80%以上都出自唐家人之手。要论标本制作,在国内有“南唐北刘”之说。“南唐”,就是已有100多年标本制作历史的唐仕华家族。作为唐家第五代的唐仕华,已经在上海师范大学从事了40年的标本制作工作。中国科学院动物学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福建昆虫研究所内,数量庞大的生物标本都记录着唐家用手艺做出的贡献。而唐氏家族的第四、第五代人中,有30多人在全国各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标本制作。
制作标本时就是在和自然对话
唐仕华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跟随父亲唐子明制作标本。他说,在过去的上海,单单老鹰就有四五种,但现在很难一见了,而现在的上海有鸟类400多种,非常珍稀。
“父亲最常说的就是,当我们在做这些标本的时候,要怀有对自然的爱。”唐仕华说,记忆中爸爸和叔叔们仿佛从未离开过动物标本。正是对大自然的这份热爱,使得唐家一代代年轻人潜心标本制作。
在唐仕华的办公室里,有出生3周的大熊猫标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朱鹮标本,全世界都很罕见的大极乐鸟标本。就在不久前,唐仕华还完成了一条成年鳄鱼的标本。“这些都用于生物系教学,若没有标本,物种鉴别几乎没有办法教好。”唐仕华说,现在很多标本都是孤本,随着一个个濒危物种的消失,这些标本更显得弥足珍贵。
做标本时,需要的不仅是精湛的手艺,还有对这个工作的热爱。唐仕华常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很多工作都需要极大的耐心,比如制作鳄鱼标本,鳄鱼的每一个“手指尖”都要填得实实的。每种动物标本的制作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上海最常见的白鹭,在最后安装前,细细长长的脖子是不能提前处理的,因为提前处理好但不安装,三四个小时后,白鹭的脖子就会扭成一团,很难恢复。
百年传承手艺只为留住美好物种
1861年,福建一位唐姓渔夫从传教士那里学会技艺,起源于欧洲的标本剥制技术就此在中国生根。随着唐家人几代的迁徙,这一家族技艺逐渐蔓延到广州、福州、上海、武汉、北京等地。解放后,唐家人在科研院所、高校和博物馆发挥着重要作用,几乎占据了中国标本制作的半壁江山。
“现在我们制作的这些标本,都是为了将一些罕见的物种保存下来。”唐仕华说,除了上海师范大学标本馆里的馆藏,在自然博物馆中还有一只没有翅膀的鸟,学名“小斑几维”,已经穿越了150年时光。与“小斑几维”标本差不多同时制作完成的,还有憨态可掬的“鹤驼”,这同样是“标本唐”第二代流传于世的杰作。
唐家的后代们出版了 《彩图动物百科》《脊椎动物标本制作》,前者可说是我国比较早的动物分类的科普图书,而且因为唐家后代长期从事标本制作,对许多物种的解剖特征了如指掌,因此绘制的彩图百科精准而科学,能够正确地传递生物的外形信息,曾经获得全国科普图书奖。
如今,这个百年“标本世家”也面临技艺后继乏人的尴尬。唐仕华说,因为标本制作非常辛苦,而且很多时候都要用剧毒的砒霜处理,有时为了达到最好效果,就要赤手上阵。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年轻人中愿意干这行的越来越少。现在,唐家第六代大都不在专业机构从事标本制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