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生态教育逐步开展
立足本土自然环境进行“物种小调查”,培养孩子自然情趣与科学精神
近日,2016年上海市“Bioblitz生物限时寻”活动在滨江森林公园举行,来自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特色学校以及普通亲子家庭的200多位市民跟随生物专家观鸟寻虫、辨花识草,上了一堂自然课。记者了解到,最近几年,上海有越来越多学校关注到“生物限时寻”理念,立足本土自然环境长期开展“物种小调查”,培养孩子的自然情趣与科学精神。
一堂自然教育“公开示范课”
所谓“生物限时寻”,是指一段短时间内,在一个特定区域,生物学家带领公众进行生物物种普查活动,辨识并记录发现的物种和种群大小。这次滨江森林公园的活动由20位生物专家带队、10余名自然导赏志愿者辅助。专家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鸟类、植物、浮游生物专家团队以及上海师范大学昆虫专家团队。
出发不到10分钟,很多昆虫组的孩子都在捕虫网兜里发现了活物。鸟类组的孩子则在一小时内记录到了七八种鸟。进入自然科学的第一道门槛是知道它们的名字,带队专家娓娓道来,孩子们一字一句地写在记录簿上。
“这种蜘蛛叫做跳蛛。它会跳的。”“这个蚱蜢叫做宽腹剑角蝗。腹是月字旁的腹。这是一只雄虫。”
上海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工作人员介绍,2010年以来,上海已开展七届“生物限时寻”活动,分别选址滨江森林公园、江湾湿地生态走廊、闵行体育公园、上海动物园、青浦大千庄园。市级“生物限时寻”更多带有示范意义,其目的是帮助市民建立对小区、校园等身边“小生境”的长期观察和记录能力。
“生物限时寻”有望在中小学推广
然而,大型“生物限时寻”可能存在不尽完美的地方。比如,为达到示范普及目的,每年活动地点都各不相同,这些地点并非参与者熟悉的环境,有些甚至距离参与者日常生活圈几十公里。
生态保护是一门科学。教育者既需要培养孩子对自然的兴趣,也需要适当地培养方法论。在固定地方长期开展“生物限时寻”的好处就在于,通过定期记录发现某些变化,从而展开思考。
好消息是,上海的中小学校正在逐步开展“小而美”的“生物限时寻”。
比如,今年,闵行区颛桥中心小学的孩子首次开展了“校园生物物种小调查”,还制作了“25大校园生物排行榜”,包括本地有代表性的鸟类、昆虫。学校的科技总指导朱琼告诉记者,颛桥小学坚持定期在双休日开放校园,让家长带着孩子,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开展“亲子生态观察”。
目前,已有约180所中小学校参与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组织建立的“上海野保特色联盟”。像颛桥小学这样的生态教育,有望在上海中小学校推广。
借“旗舰物种”打造生态教育品牌
为了全面示范,“生物限时寻”活动都设植物、昆虫、鸟类等组别。然而,每年选择的活动地点,生态特点与禀赋各有侧重。还有专家建议,大型“生物限时寻”活动中可力推“旗舰物种”及其生态链上下游位置物种的观测记录,做强品牌效应,使活动的针对性更强。
“旗舰物种”一般是某一特定物种,由于常常分布于某些特定的生态系统中,而成为这些生态系统存在的标志。此外,“旗舰物种”的知名度大,具有魅力,在生态教育中的号召作用更强。比如,中国的保护物种雪豹就是高原雪线附近生态系统的代表之一。
以滨江森林公园为例,其位于浦东新区西北角,临江近海,因此具有特殊的生态环境:生物专家曾在此处记录到罕见的中杜鹃,这种鸟在海边出现概率较高,是上海的过境旅鸟。另外,上海还曾在滨江森林公园野放獐子。在这次“生物限时寻”中,就有孩子看到了林间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