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君浩院士受父亲影响走上科学之路,言传身教激发年轻人的正能量
这个国庆节,年过七旬的中科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褚君浩,还要和课题组的年轻人一起讨论课题。这学期开始,他每周给三年级的本科生上一次“物理电子学前沿讲座”课,研究生可以参加旁听。这是褚君浩自己向学校提出新开的专业课,因为他觉得现在物理电子学发展日新月异,本科生也要及时了解科学前沿。褚君浩说:“我自己小时候受到父亲的影响才走上科学之路,现在该我用自己所学和人生经验,去影响年轻人了。”
褚君浩的父亲褚绍唐是著名地理教育家、历史地理学家,参与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 《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新中国成立,他就出版了 《新中国地理》 中文、俄文、日文版。“父亲是我科学的领路人,要说我们家有什么流传下来的家训,那就是身教永远最重要。
父亲在诗中写道:一生虽布衣,草根自为乐。这种朴实无华、默默耕耘学问的精神,是对我们子孙后代最深刻的教育。”褚君浩说。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是对后代最大的身教
在褚君浩的记忆中,父亲几乎从来不向他说教,常常谈的是那些他好奇的事情,比如日食、月食这样的自然现象。在家中,他最常看到的是父亲埋首写作或者和学生交流。“我不知道父亲究竟写什么,但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写的文章常常改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誊得清清楚楚。”褚君浩说,“父亲在90多岁去世前,还在为同行校对一本关于徐霞客的书。当时我觉得父亲身体不好,劝他把这个工作推辞掉,但是父亲说,我研究了一辈子徐霞客,如果这些文章中的研究错误不校勘出来,会给后世的研究带来麻烦。”
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特点,在褚绍唐身上一览无遗。有人写了文章,想发表在他主编的地理杂志上,因此送来人参。褚绍唐执意让保姆送还回去,理由是:“文章好不好,礼物都不能要。因为文章好,不送任何东西我都会刊发,给我送礼只能说明文章不行。”褚君浩说,父亲当时的这句话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到现在我也会对我的学生和儿子说,做学问少想不相干的事情,最需要考虑的是质量。”
小学五年级时,褚君浩自己动手制作了望远镜,观察月亮。他还经常在家里书架上找 《科学大众》 《科学画报》翻看。在徐汇中学读书期间,他是学校图书馆的常客,读了 《天文学》 《物理学的进化》 《原子物理学》 《科学家奋斗史话》 《居里夫人传》 等书籍。褚君浩在中学时写了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2万多字。“父亲也没有评价我的论文,而是用针和线帮我装订好,投寄给 《物理学报》,虽然被退了稿,但这可是我最早的科研。”褚君浩说。
想方设法把年轻人的正能量激发出来
在华东师范大学,每年褚君浩都要为年轻教师开励志讲座、给学生开科普讲座。“我小时候,是父亲用自己的言行激发了我心中科学的种子,所以,我也要想方设法把年轻人身上的正能量更多地激发出来。”在褚君浩眼中,父亲是传统的知识分子,他的身教还在于他总是平等地对待孩子。
记忆中唯一一次被父亲敲“毛栗子”是小学时。那次他放学后没有回家,和同学在外面玩烟纸片,玩得忘记了时间。“现在还记得当时赢了很多,太激动了,后来又全输光了。”当时家人到处找不到他,父亲甚至以为他掉到河里淹死了,特地借了网兜到丽娃河去捞。结果,父亲回家时,发现玩得精疲力竭的褚君浩又累又饿,坐在门口的台阶上打瞌睡,忍不住就给了他一记“毛栗子”。褚君浩说:“父亲总是鼓励我,很少对我讲大道理,更不用说动手了,虽然我小学时非常调皮,甚至刚刚升上初中时还会逃课。”
“直到我后来出国深造,包括后来我的儿子和侄子侄女们出国深造或工作,他也常常对我们说:不要做池塘水面的浮萍,要做池塘水底的乌鱼。”
如今,褚君浩的儿子褚力文在德国完成了博士学位,父亲和祖父的言传身教,使得他在从事科研时全身心地投入,在面对名利诱惑时则更淡然。读博期 间,他就在 《应用物理通讯》(Appl.Phys.Lett.) 上发表了六篇论文。褚君浩最自豪的是:“儿子和我就像朋友,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平等的家庭,而我对待儿子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