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技术先驱获小行星命名,浩瀚银河从此多了颗“何允星”

2016-10-05信息快讯网

近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将2006年获正式编号“2006HY20”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何允星”。

获得这项国际性、永久性殊荣的杰出中国人不在少数。何允,这位中国广播电视技术的领军人物,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将与“祖冲之星”“张衡星”“巴金星”“袁隆平星”“钱学森星”等共同闪烁在浩瀚的宇宙。

提起何允,并不是如雷贯耳的名字,但他所取得的成就却关乎千家万户: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何允成功试制了国内自行设计的20千瓦广播发射机;研发了上海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网络,成为全国首创;领衔设计中国第一代电视发射塔和“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广电技术部分。何老的夫人、著名电视编剧黄允女士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何允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技术工程师,还是一位资深的天文爱好者,经常仰望天空。

他曾是上海天文学会年龄最大的会员

何允退休后的生活简单却充实。虽然后来腿脚不便,但何允在世时仍会像年轻的天文爱好者一样奔赴各地“观星”,经常参加天文爱好者活动,交到不少“忘年友”。2004年曾有月全食发生,他不顾83岁高龄,起了大早,第一时间赶往苏州太湖三山岛天文观测基地。

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林清说:“他曾是我们上海天文学会年龄最大的会员。”为了支持天文事业,何允向上海市天文学会捐赠了多台自动化天文望远镜,最昂贵的一台望远镜价格高达十几万元。在上海天文博物馆筹备期间,何允又捐赠出珍藏多年的天文著作和全进口星图。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天文学会提议将2006年获得编号“2006HY20”的小行星命名为“何允星”,因为编号中的HY正好是“何允”拼音的缩写。今年9月,这一提议获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的批准,以表彰何允在专业领域的突出贡献,以及对天文事业的支持。

“家里曾经藏着很多厚玻璃,因为何允说他想自己亲手做一台天文望远镜。”黄允回忆说。何允深受其父影响,自幼酷爱天文,青年时期曾在上海学习无线电技术,随后辗转来到重庆,在国际广播电台担任助理工务员。那是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重庆又是遭到日军频繁轰炸的重灾区,这段工作经历使他心中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1948年,在交通大学深造学习的他又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是投身到解放区的建设,还是去往美国读天文学? 最终何允还是选择了留下,先后参与南通新华广播电台、苏北人民广播电台等的筹建。黄允说,他的脚步是跟着革命走的。

他为广电事业付出毕生精力

1953年,何允来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成功试制了我国自行设计的20千瓦广播发射机。此后,他参与建立上海市广播科学研究所,研制出5千瓦调频发射机、100千瓦中波发射机等多项成果。何允深知,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广播电视,亟需国外先进技术。当时,何允的脑海中就萌生了研发有线电视的设想。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为了将这些重要历史画面通过电视传输到美国,美方当时带来了一大批广电技术人员,同时精通外语和技术的何允挑起了大梁,不仅为双方技术人员建立了顺畅的沟通渠道,还及时地发现了美国同行的错误,获得了对方的尊敬与认可。

上世纪90年代,何允退休了,但他还是忙碌在工作第一线,因为还有一个“有线电视”梦没有实现。年近70的他带领团队研发及开通了上海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网络。“他每年帮助各个省市发展有线电视,无偿地把那些技术展示出来,教给别人怎么做。”与何允共事了20年的上海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总经理冯俊雄说。

韩正调研上海广播电视台:创新传播手段方法载体,不断提升话语权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0月开幕
一名在中国的柬埔寨新娘:中国房子比老家好
第十届中国如东沿海经济合作洽谈会在沪举行
中国人在乌克兰娶美女:不用拼爹拼票子
大师巨作云集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刘慈欣对话上海观众:科幻其实跟在现实技术后面
全国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英文命名C-TREK 一汽-大众全新品牌首度曝光
"知势·DENZA腾势技术公开课"上海顺利开讲
赛场背后的故事 探究马自达技术缔造之路
创新生态布局中 | 上海打造全球技术转移网络大节点
小行星获名何允星,表彰中国广电先驱、上海天文学会会员何允
“小而美”生态教育逐步开展
美暂停与俄就叙停火谈判,俄回应称美推卸责任令叙问题更难解决
改革开放不是“一时之举” “中国进程”为世界“遮风挡雨”
小@问中国|关于公共安全你想知道的那些事儿
亚吉铁路:中国制造、中国运营
“一带一路”三年:合作共赢彰显中国担当
中国足球还有什么可输?
大众中型SUV 或命名Atlas 明年春季上市
百货公司为何都是用序号命名
被网络催热了的研究方向 技术革新倒逼新闻教育转型
深化媒体交流,增进民间友谊:“上海电视展映活动”在北海道电视台举行
白纸上“勾画”出最尖端航天技术——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背后上海航天人的坚持与付出
导演李安:我应该给技术一个机会
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缺芯”不可重演
生物识别技术真的安全吗
2016上海广播节开幕 创新融合成为广播发展主旋律
400年一次的“擦肩”:小行星将近距离飞掠地球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