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让更多有理想的人有机会做成事

2016-10-08信息快讯网

40岁出头的张建华,现在已是上海新型显示领域的领军人才。回想到上海读博士至今,在上海市科技人才政策的资助下,从一名博士生成长为一名具有战略眼光的技术专家的路程,她说,是上海的人才政策一路引领她不断登上新的台阶,这些人才计划对年轻的科研人员来说,是极有力的“第一推动”,给有理想、有激情的人以机会,去做原本可能难有机会开展的事。

“人才培育,不仅仅是给现成的人才贴上更多标签,而是发现有潜力做成事的人。”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说,“十三五”期间,上海将更注重营造适合各类创新人才发挥潜能的氛围,让更多有理想的人有机会做事,做成事。

资助不断前移,搭建人才“天梯”

2003年,从英国学习微电子封装技术回上海的张建华主动申请了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当时,这个计划的资助只有每人10万元。但就是这10万元,使她可以在国内最早开展“大功率LED”的研究,这在当时的国内企业完全是空白。张建华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开辟了一个新方向,为企业解决了当时LED技术普及中的瓶颈问题———芯片散热问题。此后,国内LED照明产业蓬勃发展起来。

2008年开拓AMOLED(即目前高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使用的新一代显示屏)、2014年涉足“柔性显示”,张建华说,每当她有预见性地开拓新领域时,市科委的“启明星跟踪计划”、“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都会送来“及时雨”。

现在,张建华也坐到了这些人才计划的评委席上。马兴发对她说:“比选项目更重要的是选人,要选出那些有理想、有激情、能做事的人。”张建华说,这个时候她才真正领悟到,当年没有任何头衔标签的自己,为何会一次次受到这些人才计划的青睐。

对比十几年前,张建华感觉现在年轻人的机遇更好了。上海正不断将人才资助步伐前移,2014年推出的“扬帆计划”将资助年龄从“启明星”的35岁提前到32岁,让博士毕业不久的科研人员也能有机会获得“第一推动”。

而启明星跟踪计划之后,又有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以及吸引高层次海外人才的浦江计划———完整的人才成长“天梯”,使有激情、有能力做事的青年人才可以不断成长。

这些人才计划对企业里的创新人才一样重视。在企业里,研发人员更像一颗螺丝钉,有创新想法更难有机会实现。这些人才计划的激励,会给他们带来更多创新勇气和信心。马骏原本是一家微电子公司的技术经理,获得启明星B类计划资助后,有了更多创新热情,如今已是该公司的副总裁。

汇聚有理想的人,改变功利氛围

在“科创十三五”规划中,对于人才的吸引,已不再单纯靠名和利,而是要形成一种“激发活力”的氛围。马兴发说,相对于名利,更能吸引世界一流领军人才的,往往是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技术基础,“如果我们的政策可以将有理想、有激情、能做事的人集聚到一起,整个创新创业氛围就会变得越来越好,汇聚更多真正的优秀人才。”

上海生活成本高,是留住人才的一大考验。“十三五”期间,上海的人才环境还将不断改善,更加“宜居”:创新并落实好人才引进政策,试点实施外籍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沪就业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户籍、居转户和居住证积分制度;优化人才业绩等市场评价标准;依托社保改革,让创新人才在各种创新主体之间流动起来;加强人才激励相关法规、制度建设,保障创新人才分享创新收益等合法权益。这一连串措施的落地,都将为上海集聚更多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报记者 许琦敏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