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关系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吗
自从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面世之后,这个时代背景下出生的孩子就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可能还不会说话,就学会了滑屏和解锁;到两三岁就能熟练地按键操作自己玩游戏;到了学龄时,更是通过各种应用学习、认知、娱乐、交流……
而影响远不止此,高科技所赋予人机关系的革命仍看不到止境。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公司开始涉足儿童科技产品,人机关系正变得前所未有的多维与立体———当人工智能、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机器人等新一代技术融入儿童手表、儿童机器人、儿童电脑、儿童智能玩具,二维的界面有了更炫的技能甚至是思考的本领,这些能力的拓展对于孩子的影响,尚不可评估。
这使得家长原本的担忧又加深了一层:人机关系会如何发展? 孩子与机器的关系,会对孩子在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产生怎样影响?
科技大爆炸人机关系趋向“无缝沟通”
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回头看,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不过是“人机关系”的第一次革命。那块发亮的二维屏幕,在后期众包式的应用帮助下,变成了集娱乐、学习、早教、游戏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机,连成人都欲罢不能,孩子更是流连忘返,甚至成为生活中的“第一伴侣”。
二维屏不过是个开始。随着人机交互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广,人机关系也变得日益多维,任何一个触手可及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人机关系的纽带。仅以语音识别为例,去年美国ToyTalk与知名玩具制造商美泰展开合作,推出了首款能与小朋友对话的芭比娃娃“HelloBarbie” (你好芭比),在科技界和教育界引发热议;而基于人工智能的声控玩具智能恐龙玩具则在美亚玩具类目中销量排行第一,同时荣获美国2015年年度玩具称号,无论是作为娱乐工具,还是作为贴身的小伙伴,都牢牢吸引着小朋友的注意力。
在国内,这种人机交互带来的新产品也是日新月异。比如在儿童机器人领域,市面上出现了一个名为“陪伴机器人”的全新角色。它的外形可以是一个外星人长相的机器人,也可以是一只小虫或一个毛绒玩具,但内核却是人工智能的结晶,着力于用技术来完成人际关系的部分场景,像父母一样守护孩子的成长。
“在产品设计上,我们专门为儿童设计了包括语音识别、语义分析、人脸识别、人脸属性分析等科技,让机器人更拟人化。”奇虎360儿童机器人产品负责人王二飞向记者阐述了陪伴机器人的场景:当机器人在家里的时候,它可以是小朋友的一个小伙伴,不仅能和小朋友交流,还可以回答孩子提出的种种问题;机器人支持视频双向通话,当宝贝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只需给机器人说出指令,即可随时见到爸爸妈妈;机器人还植入“K故事”功能,即便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也可以通过360儿童机器人听到爸爸妈妈讲的故事……
还有一些人机交互则更加让人身临其境。就在前些天,上海本土的创业企业葡萄科技推出了市面上第一台儿童机器人电脑PaiBot,除了打造专属儿童的线上世界之外,所有的游戏和教育,不再局限于屏幕之内,比如推出的“哈尼水族馆”,能够把手工制作的海洋生物与屏幕中的场景融为一体,把现实与虚拟无限拉近。
家长的焦虑该不该接触“夏娃的诱惑”
更为酷炫的高科技,让人机关系变得更为有意思,但家长的焦虑并没有因此变少。
粒粒今年5岁,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使用年龄已经超过3年。平板电脑里所有的儿童类游戏,对她来说都毫无困难。加上学英语、念儿歌等一些教育项目也通过智能硬件完成,粒粒基本所有的闲暇时间,都与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伴,甚至开始用简单的社交工具认识一些新朋友。
“我们平时工作比较忙,周末会抽空陪陪孩子,不过我发现孩子现在更喜欢和机器作伴,对电脑里的世界更有兴趣,反而疏远了家长和幼儿园的一些小伙伴。”粒粒的爸爸意识到这是人机互动带来的人际关系转变,“以前我小时候,大把的时间都是和院子里的小伙伴一起过的,许多‘发小’也是那个时候认识的,但现在许多小朋友的交往没有以前那种热络的感觉了。”
事实上,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刚刚问世时,家长圈中就有两种不同意见的交锋。一种意见是:最新的科技还是要让孩子尽早接触,否则会脱离时代,我们不能用固有的思维去判断孩子的世界。他们本身就属于高科技的一代,一味地远离,不但会让孩子与世界脱节,也会让他们在朋友圈中找不到共同的话题。
但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不能过多依赖机器所创造的世界,毕竟它与现实世界不同,机器里所呈现的人际关系虚幻、不真实,容易让孩子迷失,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
粒粒的爸爸一直支持前一种意见,但如今他却开始有所动摇。最近,粒粒的一些同龄朋友都买了儿童机器人,粒粒也闹着要买一个,但他却有些迟疑,“我在展会上看过一些儿童机器人,最主要的功能是人机互动,让孩子与机器人直接对话,虽然机器人的表现还比较木讷,但足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了。随着今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机器人与孩子的对话肯定会更为自然流畅,它是否会替代父母的陪伴,甚至读懂孩子的心声? 这是一种可怕的诱惑。”
思前想后,粒粒爸爸决定,他需要再观察一下,才决定是否购买。
另一种声音:寻找平衡点
家长们的质疑,在儿童科技产品设计层面,也是一个被深度探讨的问题。
“叠加而并非替代。”糖猫项目发起人吴滔这样回答,“我们对儿童智能手表的用户做过数据统计,后台数据显示,小学生人均聊天条数是学龄前儿童的2倍,和同龄人聊天的日均条数是和家长聊天的2-3倍。随着孩子长大,与同龄人之间的社交需求日益凸显,孩子会与朋友走得越来越近,共同语言也更多。”吴滔认为,如果能考虑儿童的使用场景和真实需求,人机关系能够导向更为真实的人际关系,这并不矛盾。
糖猫是搜狗公司2014年开始孵化的新兴业务,主要产品是儿童智能手表,在前不久刚刚推出的最新一代智能电话手表中,加入了计步、美拍等功能,与着重儿童安全的第一代智能手表产品完全不同,“就以美拍为例,8到12岁的孩子是社交和拍照的敏感期,这种分享的需求若是能被有效引导,提供安全、可控且真正的智能化连接,对于人机关系的促进,是一种帮助。”
360儿童手表产品经理孙浩认为,儿童科技产品在产品本质上都是辅助工具,而且随着AR/VR技术及人工智能的介入,儿童科技产品的一个趋势,是成为人际关系的一座桥梁,而不是简单地替代。
孙浩提到一个案例。360的儿童智能手表中,有一个巴迪龙智能陪伴功能,一位爸爸在手机App中看到了孩子和手表中巴迪龙的对话:孩子问巴迪龙,“爸爸妈妈离婚了,我该怎么办?”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从未被孩子提及的问题,触动了这位爸爸的内心。然后他开始反思自己与孩子在沟通上的缺失,反过来促进了真实世界中的父子感情。
“任何科技产品都是双刃剑,只有家长自己首先理解并认可、进而合理地引导孩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使用得当,还可以对真实的人际关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孙浩说。
许多教育界人士也在观察儿童科技产品。普陀区早教指导中心区域主管王红接触过很多儿童科技产品,她同样认为,人机关系的探索需要家长的合理引导,而不是一味排斥高科技的产品。
“不少幼儿园已经开始选择性引入儿童科技产品,但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征来选择使用,并且只是作为辅助手段。”王红举了个例子,孩子的学习需要材料,像葡萄科技的“哈尼海洋”等产品,通过实物为载体,能让孩子自主学习,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王红认为,人机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平衡点,不在于替换,而在于引导,“目前市面上一些机器人产品,试图通过交流来代替真实的人际关系,就是一种远离初衷的方式,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