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对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

2016-10-13信息快讯网

“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如果把全球经济比作一辆行驶中的汽车,尽管现在道路有些颠簸不平,但方向依旧是在前进的。”当很多人为仿佛正陷入泥潭的世界经济苦恼不已的时候,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格斯?迪顿昨天在上海给大家送来了一碗温暖的“鸡汤”:不要过于忧虑短期的放缓,增长仍将继续。

更有意思的是,这位长期研究消费、贫穷与福利的经济学家,反复强调了自己对于中国经济的乐观态度,就差高喊:“哥儿们,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多数地区将继续保持增长

“这是一个非常困难、极具挑战性,却又激动人心的时刻。”安格斯?迪顿刚一开口,就对当下的全球经济趋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西方发达经济体就进入到了一个持续下行的阶段,迟迟无法自拔的状况确实令人担忧。不过,站在全局来看,世界上仍有一些经济增长的亮点和投资机会。”

事实上,2008年那场危机的前因后果,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在迪顿看来,有一个事实无法回避,那就是少数美国金融机构通过游说等各种手段,使自己得到了可以制造巨大风险,却又不必为此付出相应代价的地位,后果就是美国普通民众、甚至是全球老百姓,一起为他们送上礼物———为那场危机埋单。“至于金融工具究竟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你可以说,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衍生品是罪魁祸首,但反过来,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结果或许会更糟。”

迪顿此次是以中民投全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的身份,首次来沪访问。之前他在中国发表过数次演讲,对于中国经济也有着独到的观察:“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超级明星’,中国近几年确实出现了增速放缓,即便如此,目前的增速仍让大多数国家羡慕不已。”

在迪顿看来,从非常长期的角度来看,过去50年全球经济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增长,尤其是中国。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经济放缓’,但我们在关注这些短期趋势的同时,不妨也关注一些支持长期发展的积极因素,比如婴儿出生夭折率大幅降低、人均寿命持续提高等。应该说,绝大多数地方都已经或是会继续保持增长。”

现在是需要多消费一些的时候了

“人会买什么东西?”“赚的钱是用来买东西,还是存起来?”迪顿说自己毕生研究的就是人们为何选择消费,又为何选择储蓄。他表示:“中国长期以来有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就是人人都在拼命储蓄。一般而言,我并不会去支持让政府来鼓励大家多去消费。但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政府或许应该释放一些积极信号,告诉这些家庭———你们的储蓄已经足够,现在是需要你们多去消费一些的时候了。”

为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在谨慎和有效管理的前提下,挖掘信贷市场的潜力,也就是说,让老百姓买东西,不见得要等到存完钱才能买,而是运用更多信贷的方法来完成消费,然后再通过设计好的还款计划来帮助他们还款;其次,放开生育政策,这样家庭会有更大的意愿给子女花钱;最后,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养老保障,使他们不必为了养老而不断存钱,让所有民众感到放心。总之,“我希望大部分中国人对于未来能够抱持乐观态度,也因此而更愿意消费”。

亚洲人大多不善表露幸福

很多人关心迪顿对幸福的研究,他曾对收入与福祉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幸福是否可以用金钱来购买”这一经久不衰的问题展开调查,而他得出的结论是:钱多不一定能带来更多幸福感,但钱少肯定与情感痛苦有关;高收入得到的是生活满意度,不是幸福本身;而低收入是与较低的物质生活和情感福祉相关的。迪顿还曾与合作者共同绘制了一份美国幸福地图———在华盛顿市,每年挣9万美元才会感到幸福;但是在密西西比州,可能只需要6.5万美元的年收入就很满足了。

在昨天的采访中,迪顿又对“幸福与金钱”做出阐述。他认为,收入提高有时确实能让老百姓感到更幸福,尤其是当人们产生“生活会越来越好的预期”时,幸福感就会提升。当然,健康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许有人会争辩说,比起精神上的满足感,物质上的东西可能不会那么重要。而迪顿的研究表明,当人们能够把握很多东西的时候,的确会让他们感到更加幸福。

在迪顿看来,亚洲人向外表露出来的幸福感,往往会比实际低一些。“相比内心实际的幸福感,人们表露出来的幸福可能会打点折扣。”

报记者 唐玮婕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