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大型玉雕原创者希望作品“走出深闺”

2016-10-20信息快讯网

 

右图为《万水千山》全景。(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何易

在海军上海某基地,看着眼前气势雄伟的玉雕艺术品《万水千山》,上海知名画家汪观清像重逢老友般湿润了眼眶。很少有人知道,86岁的老人与这件红色主题作品之间,有着一段特殊的情缘。

1959年,尚不满30岁的汪观清首次接触长征题材,便与著名国画家应野平联手创作了长征组画 《万水千山》,八幅屏条再现了从瑞金出发到陕北会师的八个长征标志性场景。这一组画作品后来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选送参加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自此,汪观清与长征结下了不解之缘。1976年,正值红军长征到达陕北40周年,汪观清从瑞金出发重走长征路。这次艰苦但充实的行程,不仅孕育了连环画作品 《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也让汪观清对长征精神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1978年8月,上海玉石雕刻厂(现上海老凤祥玉石象牙雕刻有限公司)着手创作以长征为题材的大型玉雕艺术品《万水千山》,邀请40余位上海艺术家共同参与,汪观清当仁不让地成为主创之一。

历经一年多的设计、修改、雕琢、打磨,一块原重7.3吨、高2.6米、宽1.3米的巨型辽宁青玉“变身”为一首歌颂长征精神的“立体史诗”。从“瑞金告别”“鏖战湘江”“遵义会议”,到“娄山关大捷”“巧袭金沙江”“歃血为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再到“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最终“会宁会师”……长征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被这件玉雕艺术品一一再现。

近日,上海文史研究馆组织编写了 《中国大型玉雕艺术传世珍品———万水千山》一书,揭秘《万水千山》玉雕从酝酿、构思、创作到诞生的全过程。

“很多人问,你们一帮老人为什么还要折腾着出版这本书呢?我们这么卖力,就是想趁着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长征到底是怎么回事。”汪老说,在当年一群工匠心目中,长征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80年过去了,长征精神不能忘”。就在今年夏天,汪观清还带着一群当年一起制作玉雕的老朋友去了一趟四川凉山,再走长征路。

如今,这座凝聚着汪观清、萧海春、黄德荣、关盛春等老一辈上海艺术家心血的玉雕艺术品,静静地安置于海军上海某基地。这次与近40年前参与创作的玉雕艺术品“重逢”,让数十位还健在的主创者百感交集。“一辈子有这么一次,很幸运,很值得。”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件作品数十年来没能公开展示。汪观清说,“希望这件艺术品能尽早‘走出深闺’,让更多普通民众有机会近距离观摩这座玉雕,从中感受不朽的长征精神。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工艺美术大师、画家萧海春回忆《万水千山》诞生过程———

这块青玉被赋予了历史意义

30多年前,一批中国艺术家和工匠制作完成了长征题材玉雕巨作《万水千山》;30多年后,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当年的主创人员齐聚上海,揭秘这一鸿篇巨制的制作全过程。

《万水千山》是当代中国山子玉雕中最大的作品,原料为辽宁青玉,由上海玉石雕刻厂于1978年到1979年设计制作,主创人员包括汪观清、萧海春、黄德荣等40余名上海艺术家和工匠,这也是国内最早的革命历史题材大型玉雕作品。

主创团队重走长征路

回忆《万水千山》的制作过程,主创之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画家萧海春告诉记者,《万水千山》的创作,不能忘记一个人———时任上海市手工业局局长胡铁生,他本人参加过解放战争,是战功赫赫的老革命,所以他很想创作红军长征这个题材。正好当时中央提出要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在这种形势下,这件事就顺理成章地被列入了创作计划。

但当时也面临着一些难点,第一个是题材,几经斟酌,最后确定主题叫《万水千山》,因为毛主席《七律·长征》诗中写到了“万水千山只等闲”。还有一个就是玉雕选料,上海玉雕厂正好有一块辽宁青玉,放了很多年,正由于《万水千山》的长征主题,这块青碧巨玉被赋予了深刻的历史意义。

当时汪观清画过很多长征题材作品,接手玉雕创作后,他在画稿设计上提出了一个构想,即这块料像一支笋一样立着,长征各个篇章就采取环绕上去的形式来展现。

主创团队还组织了一次重走长征路活动,历时20天,亲身体验、深入采风,获得了大量创作灵感。萧海春说:“汪老师把我们带到大凉山,我们收集素材、拍照写生,最后一站到了靠近鱼海子的地方,后来因为要下雪了,没办法进去,才折了回来。”

把裂痕雕成险峻山势

受玉质限制,主创团队觉得作品的设计场景要简化,突出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于是,他们进行了多次精心修改,力求把作品设计得既气势雄浑,又生动细致。

最后的成品再现了长征全程,从开始踏上长征路,突破湘江封锁线,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再到过雪山、草地、腊子口天险,一直到会宁会师。其中,“突破湘江”和“强渡大渡河”两部分是在玉雕底部,当时遇到一个问题,这块料在这里有两道横的大裂痕,创作人员必须合理规避裂痕,所以在设计上因势利导加以运用,如将上面的裂纹处雕成险峻的山势等。

玉石粉末溅得满身都是

正式雕刻时,玉雕厂两个班组同时操作,一个班雕刻石料前面部分,另一个班负责加工背面部分。

飞夺泸定桥的场景在雕刻工艺上是难度最高的。这一故事要放在玉石的主要位置,但桥上的铁链要活灵活现地体现在玉雕上,制作难度颇高。萧海春说,“雕刻难度在于,它的内圈很小,既要能动又不能荡下来,而材料上还是有毛病的,有的地方像酥糖一样,一块块可以剥下来,做的时候要格外小心,最后大家想了个办法,用软轴机一毫米一毫米地加工。”

萧海春介绍,当时玉雕加工本身就是一种技术革新。“一般的玉雕加工在台式机上完成,但《万水千山》是把软轴拿在手里操作,这是技术革新。”他拿出一张《万水千山》施工刚刚完成时的照片,从中可以看出,施工工棚上方都是各种横档,当时是用来挂软轴机软轴的,“大型硬玉制作软轴机头50多厘米长,分量重,拿在手上很不习惯,需要大的腕臂力量才能操作,而且又不能坐着操作,我们8小时一直站着工作,还要保持略微弯腰的姿势”。

施工时,旁边得有人加水润滑,帮助工具降温,散出来的玉石散片会直接溅到工匠脸上,“像弹片一样,非常危险”,萧海春说,每次干完活儿,水和玉石粉末会溅得满身都是。

萧海春说,完工后,大家都非常兴奋。作品上还记录着创作经过,把主创人员姓名也刻上去了。“这种事情一辈子能够轮到几次啊!”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