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0年愿景:卓越的全球城市——市委委员在十届市委十三次全会上热议“上海2040总规”
市委委员、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孙建平发表审议意见。
市委委员、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局长庄少勤发表审议意见。均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钮怿 史博臻
“卓越的全球城市”将成为上海未来20年的城市愿景——昨天召开的十届市委十三次全会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送审稿)》提请审议,“上海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和文化大都市”这一城市性质,激发了市委委员们对未来20多年城市发展的无限畅想。
在碰撞与沟通中,“规划,是思想引领”成为了大家的共识,“新一轮城市总规的精神实质是创新发展理念”成为了思考的起点,“以规划创新引领城市发展转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超大城市睿智发展的创新转型新路”成为了共同的目标。
从研究经验到研究教训
一个好的城市总体规划,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内在规律。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统筹”原则,更加注重“五个提高”。市委委员、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局长庄少勤介绍,“上海2040总规”的城市目标定位基于国家战略的整体考虑,同时又研究了国外发达城市的发展趋势。
定位,不只为与他人判高下,更需与自己较短长。过去,他人国际性、世界性的头衔很耀眼,作为后发者,我们不得不研究人家的经验,然后追赶;今天,上海已经走过了仅仅是追赶者的阶段,研究世界性大城市发展中的教训,善于从上海历次规划编制和实施中汲取经验,正确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成为了新的挑战。市委委员、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沈骏表示,“上海2040总规”不仅符合中央对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要求,也融入了前几次总规制定的经验和教训。事实上,从城市发展历程中总结得失,把握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正是解决问题、实现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新路径的利器与法宝。
“‘上海2040总规’体现了质的飞跃。”列席会议的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表示,我们要适应新的全球化竞争,它既是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是城与城之间的竞争,其中的核心是全球城市与全球城市之间的竞争。中国经济的总量和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如此大的国家,必须要有具有第一梯队的全球城市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上海要充分认识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作用,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的合作与竞争,这是上海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坚守四条底线,学会为未来留白
底线约束,学会留白,控制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内涵——作为规划的重点,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底线”无疑是“上海2040总规”中最引人关注的地方。在市委委员中,有不少参加过上一轮总规编制。他们表示,上一轮总规编制时就认识到基本底线的重要性,但由于对未来快速变化预见还不足,对基本底线的强化不够———这是规划的时代局限性,也是我们必须汲取的教训。
显然,对于同时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兴奋以及发展瓶颈制约痛苦的市委委员们来说,在“坚守底线、学会留白”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并非难事。
在昨天的审议中,很多委员都谈到,必须严格落实中央严控超大城市人口规模要求,明确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和结构,自加压力实现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把生态环境要求作为城市发展的底线和红线,牢牢守住城市生产安全和运行安全底线。
“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对事关城市永续发展的重要区域、重要资源,一定要保护好、维护好,不能动;对暂时没有想清楚、看明白的地方,要坚决留白。”市委委员、市财政局局长宋依佳对于总规中的这一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没有想明白,就不要轻举妄动”。
市委委员、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坦言,大城市发展所普遍遭遇的问题,根源于城市不断向外“摊大饼”,依循蔓延式发展路径,“强调上海未来空间格局是网络化、组团式、多中心、集约型,是完全正确和极其重要的。郊区新城的建设,意在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他表示,以往对于“偏远”的认识本身就带着偏差,“偏远,并不仅仅是距离上的概念;从根本上说,它描述的是一个地区在功能概念上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几年郊区新城的探索迈出了一步———功能不断提升,功能相对独立,人们乐业之时也能安居。这是新城建设的成绩”。
市委委员、宝山区委书记汪泓则特意请大家关注“产业社区”概念:在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目标下,建设用地功能复合将是一条新路径——产业融合、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环境宜人的产业社区,不但符合创新经济的需求,也有利于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对于解决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也必然发挥巨大作用。
让人们生活更美好,让城市活力更充沛
城市发展的目的,是让人们生活更美好。以人为本,是规划的灵魂。在审议中,委员们纷纷提出,卓越的全球城市,不仅仅体现在经济能级和影响力的卓越上,更体现在城市环境品质、城市文明以及人居环境的卓越上。
在“上海2040总规”对于韧性生态之城的描述中,发展绿色出行是一个重要板块:至2040年,实现包括公共交通、非机动车、步行、清洁能源小汽车等在内的绿色出行占全方式出行比例的85%以上。在走路和骑车日渐流行的今天,会场中的市委委员们也开始畅想——“走路上班”“骑车上班”能不能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市委委员、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孙建平表示,过去,大家对慢行交通的认识不一致,要不要搞、怎么搞,一度悬而未决。如今,伴随着总规的编制,大家的理念有了极大改变:“慢行交通”并不等于“慢速交通”,注重慢行交通体系,善待骑车者和步行者,应当成为共识。市委委员宋依佳则提出,目前的慢行系统仍然集中在健身景观道路建设,在未来发展中,我们要真正把慢行交通系统建设起来,“慢行,是交通方式,而不仅仅是休闲健身方式”。
总规还提出了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平台,构建网络化、无障碍、功能复合的公共活动网络。这对上海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好的空气,怎能让大家开心放心地在社区活动? 列席会议的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陆月星说,气、水和土是构成生态的基本要素,上海环境构成的主要空间是绿地、林地和湿地,“上海2040总规”中坚持了生态优先原则,对各类生态要素、生态空间做了统筹考虑,提出了整体的规划,不仅引领今后的发展,还指导当前的工作,“我们要依托公园、绿地、林地,建设更多高品质公共空间,满足市民的休闲、健身、交通需求,提高城市活力”。
“上海2040总规”草案公示一个月,收到1810条建言献策
“开门做规划”激发公众热情
■本报记者 史博臻 钮怿
历经一个月的公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简称“上海2040总规”) 收到了1810条来自社会各界的建言献策,规划部门逐条梳理研究,酌情采纳。昨天,根据各界意见再度修改后的“上海2040总规”(送审稿)被提交十届上海市委十三次全会审议。据悉,经过市委全会审议之后,“上海2040总规”(送审稿) 将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最终上报国务院审批。
“上海2040总规”自编制起,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就远超以往,“开门做规划”贯穿全过程:不仅有行业权威专家作为顾问,而且还有首个公众参与咨询团出谋划策。从2016年8月22日至9月21日总规草案公示期间,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和16个区举办了现场展示和意见征集工作,吸引了逾2万市民。规划部门还邀请规划编制核心专家,利用周末时间举办了5场系列专题讲座,就城市目标、空间规划、交通出行、绿色发展、文化品质等热点问题向公众进行讲解。
公众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热情,在政府创设的开放平台上迸发。
完善高品质文化休闲设施
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肌理。多名市人大代表建议,突出提升文化原创力,体现上海文化特色,打造“文化中心”;也有部分市政协委员和网友呼吁,淮海路、南京路这样的海派文化地标,应当作为上海文化建设的重点。
这样的意见被规划部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事实上,“上海2040总规”在“城市性质”的表述中已经有所考虑——“上海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文化,因而成为了上海这座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
相应地,“上海2040总规”也进一步提出了独到的文化建设策略:扩大国际文化影响力,激发城市文化活力。一些令人振奋的具体目标已经跃然纸上:完善高品质文化休闲设施功能布局,至2040年,每10万人口拥有的各类博物馆不少于2座、大中型图书馆不少于5家、演出场馆不少于3处、美术馆或画廊数不少于8个;塑造国际文化大都市品牌,至2040年,打造至少50个丰富多彩、具有全球影响的国际文化节庆和体育赛事品牌。
举全市之力推动郊区发展
“中心城区加起来也没有一个郊区面积大,但却集中了全市高端的医疗教育文化设施、生活配套设施和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导致人口密集,产生了大城市病。”网友们的感受,和多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认为,上海城乡协调发展中的短板是“乡”,应更加关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中心城和郊区之间的差异,提高生活品质,使在郊区生活的各类人群真正做到宜居、宜业、宜游、宜学。
“上海2040总规”草案在修改完善时,对这些意见进行了把握和考量,明确将进一步突出补齐郊区发展的短板,举全市之力推动郊区发展,将之作为总规重要的发展战略。
根据昨天亮相的“上海2040总规”(送审稿),16个城市副中心中有7个落子郊区。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5个新城按照大城市标准强化公共服务配套,配置大学、高水平博物馆、文化艺术体育中心、高等级医院等设施;金山滨海地区、崇明城桥地区这两个核心镇按照中等城市以上标准进行公共服务配套,加强高等级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设施配置。值得一提的是,乡村地区也在这一版总规中被明确为未来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功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慢”下来,环境好起来
多位公众参与咨询团成员提出,上海非机动车道路建设严重不足,步行、骑自行车都不安全。多位市规委会专家提议,全市要建设慢车道系统,重新配置道路空间,划分车道组织慢行系统。
“上海2040总规”因此进一步增加了优化提升慢行交通环境和品质的内容:一方面,完善安全通达的骑行网络和舒适便捷的步行活动区域,中央活动区将率先成为“低碳出行实践区”;另一方面,突出绿道建设,总长度逾2000公里的慢行休闲骨干网络将串联骑行、步行、复合三类慢行道,倡导健康生活,丰富城市体验。
在意见征集中,部分专家提出,目前规划中关于环境和城市安全方面的内容需要更加充实,还有很多市民高度关注PM2.5控制、河道污染、垃圾处理、土壤修复等话题。
“上海2040总规”(草案)在修改中进一步落实“四条底线”要求,完善补充了相关内容,列出了实实在在的数字目标:力争全市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于2025年达到峰值,至2040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减少15%左右;力争在2030年以前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标;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市域河面率不低于10.5%;PM2.5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与当前发达国家的全球城市标准相当。